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最新主题

» 范子烨:中古時代的喉音藝術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

水墨习作一张

2013-06-15, 00:31 由 杨典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

附件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Attachment1111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138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花磎迹见泷行书《前赤壁赋》

2013-04-01, 13:09 由 杨典

图:藏花

附件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Attachment书法 00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8 Kb) 下载0次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Attachment书法 002.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3 Kb) 下载0次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Attachment书法 003.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6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银阁寺及其门前枯山水

2013-01-24, 11:48 由 杨典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

附件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Attachment银阁寺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85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杨典
    杨典
    Admin


    帖子数 : 1579
    注册日期 : 11-03-14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Empty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帖子 由 杨典 2013-01-26, 20:34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作者:余丛 2013-01-18
    分享到:

    var jiathis_config = {data_track_clickback:'true'};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Beaae15c25b96ef9ad409217393c3355

    70后诗人余丛主编的《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日前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 录


    余丛 / 序言:向传统“手写”致意 1

    阿翔 / 拟诗记:寂静如此完整 2
    安石榴 / 村庄 4
    白鹤林 / 先知 6
    柏明文 / 潮汐和风 8
    曹五木 / 名言录 10
    陈小三 / 拉萨 12
    杜撰 / 雪山现 14
    朵渔 / 只有爱情…… 16
    方闲海 / 冬青树 20
    广子 / 翅膀的哲学 22
    何武东 / 城西的叙述 24
    黑光 / 人生虽长 26
    胡人 / 欢喜地 28
    胡应鹏 / 天,使劲地蓝 30
    胡子博 / 失眠者 32
    黄芳 / 你知道 36
    黄海 / 小镇 38
    黄金明 / 路标 42
    黄礼孩 / 谁跑得比闪电还快 44
    霍俊明 / 九月九日别山东兄弟 46
    简单 / 晚祷 48
    江非 / 喜鹊 50
    江离 / 南歌子 54
    江雪 / 布莱恩的监狱—给朱乒 56
    姜涛 / 古猿部落 58
    蒋浩 / 松花江半日 60
    津渡 / 在密云水库消暑 62
    康城 / 东山的夜 64
    李海洲 / 在成都 66
    李师江 / 多想 68
    林忠成 / 虚无 70
    凌越 / 请来我心中筑巢 72
    刘川 / 大人物的名字 74
    刘春 / 女儿的朗诵 76
    吕约 / 伴侣 78
    倮倮 / 小世界 80
    马非 / 那个人 82
    马拉 / 司炉之歌 84
    梦亦非 / 咏怀诗·18 86
    魔头贝贝 / 相见欢 88
    牧斯 / 山口道长 90
    牛陷冰 / 重庆十年 94
    潘漠子 / 一支牵牛花 96
    桥 / 荷兰回来我只剩下一只耳朵 98
    晴朗李寒 / 石头盖着雪 100
    泉子 / 柚子 102
    沈鱼 / 站在世界尽头 104
    竖 / 落地窗帘 106
    宋烈毅 / 绳子的故事 108
    苏浅 / 隔壁之远 110
    苏野 / 谒刘过墓 112
    孙磊 / 记忆不会错失 114
    谭克修 / 春天带不走的事物 116
    唐朝晖 / 中国瓷,你的神迹 118
    唐果 / 我把颜色给了蝴蝶 120
    陶春 / 意外 122
    王琪 / 轻舟已过 124
    魏克 / 红色词语 126
    吴幼明 / 1996的人们 130
    谢湘南 / 晒筷子 132
    轩辕轼轲 / 收藏家 134
    阎逸 / 圆形文献 136
    燕窝 / 诗人颂 138
    杨典 / 诳 140
    杨拓 / 渍酸菜的方法 142
    杨邪 / 迷宫 144
    杨勇 / 母亲 146
    姚彬 / 幻:花下死 148
    叶来 / 雾镇 150
    余丛 / 常常十二行 152
    宇向 / 街头 154
    羽微微 / 墓志铭 156
    育邦 / 夜读《老子》 158
    远人 / 早上或傍晚的草坪 160
    臧北 / 有赠 164
    张尔 / 穿过 166
    赵卡 / 每一寸狭窄都是浅薄的 168
    赵卫峰 / 谁也不能判断风的胸怀 170
    周公度 / 这么好的信 172
    朱剑 / 磷火 174


    延伸阅读:

    序言:向传统“手写”致意
    余丛
    1

      在当今电脑普及的“无纸化”时代,我们离“手写”越来越远,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了在键盘上“打字”。不管是拼音输入法,还是五笔输入法,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既没有了象形,又不能够会意,打字就是一种新工具。这样的书写,把人置身于程式化状态,同时,从光标里跳出的字也丢失了书写者的体温。

      借用诗人辛波丝卡的话,“艰巨的任务总是找上诗人”,当然,这也是一种自嘲。编选这样一本“70后诗人手稿”,我更多的是想通过诗人或者诗歌这个链条,接驳偏向于“慢”的一种生活态度或价值观。由于越来越快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我们在精神层面失去的比获得的要多。不客气地说,快节奏就形同慢性自杀。快是粗线条的,只是生活的轮廓,因为对快的追逐,我们忽略掉了许多细节。放慢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感受,“手写”就是慢的,这是一种形式,相对应的是“打字”。没有了慢,即使抓住了快,快也会转瞬即逝。

      快是思想者的敌人。诗人本身就是慢的,对快有着天然的排斥和拒绝。灵感的等待,诗意的发现,以及语气方式,这些都是细工慢活的结果。诗人习惯于把诗写在纸上,而不是在键盘上,这是由他们的手艺决定的。当诗人还能留下手稿,或者说,让我们重返到“手写”当中去,为了有温度的诗歌。手写就是一次近乎完美的对慢生活的演绎,是心手相连、通电的写作。读读这些诗人手稿,我们会自然地找到不同的感觉……在我看来,想谁了就去读读他的手稿吧,这就是“见字如面”。

    2

      就我个人而言,在构想征集并编选手稿集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想法的。选择策划这样的一部“70后诗人手稿”,仅是我心目中计划的一部分。作为70后诗人中的一员,这个身份利于我对同代人的手稿进行征集,并支撑起我编选本书的信心。其次,今天的70后诗人正处于代际上的夹心层,是从“手写”到“打字”的直接践行者,他们经历了挣扎和适应的过程。70后诗人是对“手写”有记忆的一群,同时又适应了“打字”这一操作工具。而60后以前的一代,可能会有过在电脑前徘徊的经历,而新一辈的80后和90后基本都是直接就进入了打字时代的,因此,70后在这个背景下具有承启的作用。

      未来如果有新的可能,我想继续编选中间代诗人、第三代诗人的手稿,直至实现朦胧诗一代诗人的手稿选编,这基本上就把当今诗坛的诗人手稿囊括一空了。然后分卷编选,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做,对当代诗歌而言还是很有意义的。就算是把诗歌手稿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传承也不错,长久来看具有一定价值。总之,我会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做,看作写诗之外的一件有意思的事,并感受其中的乐趣。当然,别人也可以来做,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做这个事,或许别人会比我更适合,还能做得更好。对于这部《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启发也好,抛砖引玉也好,都只是开始。

    3

      这些手稿有些是从诗歌练习本上直接撕下来的,有些是诗人们被动地为“手稿”而重新抄录的。不管怎么说,刻意也好,随意也好,在这个“打字”的时代,“写字”似乎已变成一件专业的事了。即使是诗人,今天还能存有一份手稿,也会比写一首诗更有难度。这些诗歌手稿,潦草的、涂鸦的、工整的,甚至一笔一画的,无不带着诗人的体温和气息。正是这样的抄写,让诗歌有了别样的温度。或许这并非是一次展览,而更像是一次行为。这些70后诗人只是这次手稿集的参与者,他们用抄写自己诗歌的方式,来重温我们久违了的“手写”。

      换个角度来看,曾经是寻常之物的“手稿”,今天却逐步演化成了稀有之物。这是时间的奥妙,也是空间的异化。新事物的生成与旧事物的消亡,将是社会进化的永恒规律,而手稿也行将是被历史尘封的一部分。“70后诗人手稿”不完全是为了怀旧,不单纯是对岁月的一份留存,也可以作为新的艺术形式来看:手抄与心境的瞬间相遇,诗意与字迹的意外交融,以及陌生感的发现和新鲜感受。既可从手书中展现字形的变化,又能从字形中演绎出诗人的个性。诸如此类,需要的是发现,也可以是见仁见智的。诗人黄礼孩对这些手稿的评价,总结得非常到位,他说这“是对传统手写的致意,也是对70后诗人笔迹的整体展示”。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4

      70后诗人手稿从征集到编选,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我是在2012年2月初向朋友征询意见并开始征集手稿的,诗人名单也由几位诗友推荐,约稿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手机信息,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公开征集,而是限定在一个小范围内。到4月底,大约征集到30多位诗人的手稿,便策划做了个小型展览。手稿征集当中,得到诗友的广泛支持,相互打招呼也是一种信任。在手稿展之后,我又专门做了手稿的补充,但还是不可避免地留下许多遗憾。入选的诗人也许并不全面,遗漏了一些70后代表诗人,但也只能如此。对我而言,已经尽力了。

      从手稿征集到编选成书,我特别要感谢诗人朵渔、育邦、黄礼孩、阿翔、谢湘南、黑光等朋友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建议。之前的“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展”活动,还得到了中山万有引力书店的大力支持,这与书店经理 廖剑涛先生的个人文化视野和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在此致以由衷的谢意。另外,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杜小陆先生在得知我策划这个选题时,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并慷慨地提出由他们出版社来出版本书。这些都让我有了意外的惊喜和感激。我想,这样的一部书,更多的是一次集体的行动。

    2012年10月12日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92410c080fa449ee7ccdc857f175289b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0cf1c787eba5ccd125f43674e571ff00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Abd6ad015308cc5d1111dd0b1d773eba

    编辑:duoyu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出版 Favicon

    70后诗人余丛主编的《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日前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片见:http://www.impactchina.com.cn/wenxueyishu/shige/***andongtai/2013-01-18/16847.html


    目 录


    余丛 / 序言:向传统“手写”致意 1

    阿翔 / 拟诗记:寂静如此完整 2
    安石榴 / 村庄 4
    白鹤林 / 先知 6
    柏明文 / 潮汐和风 8
    曹五木 / 名言录 10
    陈小三 / 拉萨 12
    杜撰 / 雪山现 14
    朵渔 / 只有爱情…… 16
    方闲海 / 冬青树 20
    广子 / 翅膀的哲学 22
    何武东 / 城西的叙述 24
    黑光 / 人生虽长 26
    胡人 / 欢喜地 28
    胡应鹏 / 天,使劲地蓝 30
    胡子博 / 失眠者 32
    黄芳 / 你知道 36
    黄海 / 小镇 38
    黄金明 / 路标 42
    黄礼孩 / 谁跑得比闪电还快 44
    霍俊明 / 九月九日别山东兄弟 46
    简单 / 晚祷 48
    江非 / 喜鹊 50
    江离 / 南歌子 54
    江雪 / 布莱恩的监狱—给朱乒 56
    姜涛 / 古猿部落 58
    蒋浩 / 松花江半日 60
    津渡 / 在密云水库消暑 62
    康城 / 东山的夜 64
    李海洲 / 在成都 66
    李师江 / 多想 68
    林忠成 / 虚无 70
    凌越 / 请来我心中筑巢 72
    刘川 / 大人物的名字 74
    刘春 / 女儿的朗诵 76
    吕约 / 伴侣 78
    倮倮 / 小世界 80
    马非 / 那个人 82
    马拉 / 司炉之歌 84
    梦亦非 / 咏怀诗·18 86
    魔头贝贝 / 相见欢 88
    牧斯 / 山口道长 90
    牛陷冰 / 重庆十年 94
    潘漠子 / 一支牵牛花 96
    桥 / 荷兰回来我只剩下一只耳朵 98
    晴朗李寒 / 石头盖着雪 100
    泉子 / 柚子 102
    沈鱼 / 站在世界尽头 104
    竖 / 落地窗帘 106
    宋烈毅 / 绳子的故事 108
    苏浅 / 隔壁之远 110
    苏野 / 谒刘过墓 112
    孙磊 / 记忆不会错失 114
    谭克修 / 春天带不走的事物 116
    唐朝晖 / 中国瓷,你的神迹 118
    唐果 / 我把颜色给了蝴蝶 120
    陶春 / 意外 122
    王琪 / 轻舟已过 124
    魏克 / 红色词语 126
    吴幼明 / 1996的人们 130
    谢湘南 / 晒筷子 132
    轩辕轼轲 / 收藏家 134
    阎逸 / 圆形文献 136
    燕窝 / 诗人颂 138
    杨典 / 诳 140
    杨拓 / 渍酸菜的方法 142
    杨邪 / 迷宫 144
    杨勇 / 母亲 146
    姚彬 / 幻:花下死 148
    叶来 / 雾镇 150
    余丛 / 常常十二行 152
    宇向 / 街头 154
    羽微微 / 墓志铭 156
    育邦 / 夜读《老子》 158
    远人 / 早上或傍晚的草坪 160
    臧北 / 有赠 164
    张尔 / 穿过 166
    赵卡 / 每一寸狭窄都是浅薄的 168
    赵卫峰 / 谁也不能判断风的胸怀 170
    周公度 / 这么好的信 172
    朱剑 / 磷火 174


    延伸阅读:

    序言:向传统“手写”致意
    余丛
    1

      在当今电脑普及的“无纸化”时代,我们离“手写”越来越远,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了在键盘上“打字”。不管是拼音输入法,还是五笔输入法,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既没有了象形,又不能够会意,打字就是一种新工具。这样的书写,把人置身于程式化状态,同时,从光标里跳出的字也丢失了书写者的体温。

      借用诗人辛波丝卡的话,“艰巨的任务总是找上诗人”,当然,这也是一种自嘲。编选这样一本“70后诗人手稿”,我更多的是想通过诗人或者诗歌这个链条,接驳偏向于“慢”的一种生活态度或价值观。由于越来越快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我们在精神层面失去的比获得的要多。不客气地说,快节奏就形同慢性自杀。快是粗线条的,只是生活的轮廓,因为对快的追逐,我们忽略掉了许多细节。放慢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感受,“手写”就是慢的,这是一种形式,相对应的是“打字”。没有了慢,即使抓住了快,快也会转瞬即逝。

      快是思想者的敌人。诗人本身就是慢的,对快有着天然的排斥和拒绝。灵感的等待,诗意的发现,以及语气方式,这些都是细工慢活的结果。诗人习惯于把诗写在纸上,而不是在键盘上,这是由他们的手艺决定的。当诗人还能留下手稿,或者说,让我们重返到“手写”当中去,为了有温度的诗歌。手写就是一次近乎完美的对慢生活的演绎,是心手相连、通电的写作。读读这些诗人手稿,我们会自然地找到不同的感觉……在我看来,想谁了就去读读他的手稿吧,这就是“见字如面”。

    2

      就我个人而言,在构想征集并编选手稿集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想法的。选择策划这样的一部“70后诗人手稿”,仅是我心目中计划的一部分。作为70后诗人中的一员,这个身份利于我对同代人的手稿进行征集,并支撑起我编选本书的信心。其次,今天的70后诗人正处于代际上的夹心层,是从“手写”到“打字”的直接践行者,他们经历了挣扎和适应的过程。70后诗人是对“手写”有记忆的一群,同时又适应了“打字”这一操作工具。而60后以前的一代,可能会有过在电脑前徘徊的经历,而新一辈的80后和90后基本都是直接就进入了打字时代的,因此,70后在这个背景下具有承启的作用。

      未来如果有新的可能,我想继续编选中间代诗人、第三代诗人的手稿,直至实现朦胧诗一代诗人的手稿选编,这基本上就把当今诗坛的诗人手稿囊括一空了。然后分卷编选,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做,对当代诗歌而言还是很有意义的。就算是把诗歌手稿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传承也不错,长久来看具有一定价值。总之,我会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做,看作写诗之外的一件有意思的事,并感受其中的乐趣。当然,别人也可以来做,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做这个事,或许别人会比我更适合,还能做得更好。对于这部《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启发也好,抛砖引玉也好,都只是开始。

    3

      这些手稿有些是从诗歌练习本上直接撕下来的,有些是诗人们被动地为“手稿”而重新抄录的。不管怎么说,刻意也好,随意也好,在这个“打字”的时代,“写字”似乎已变成一件专业的事了。即使是诗人,今天还能存有一份手稿,也会比写一首诗更有难度。这些诗歌手稿,潦草的、涂鸦的、工整的,甚至一笔一画的,无不带着诗人的体温和气息。正是这样的抄写,让诗歌有了别样的温度。或许这并非是一次展览,而更像是一次行为。这些70后诗人只是这次手稿集的参与者,他们用抄写自己诗歌的方式,来重温我们久违了的“手写”。

      换个角度来看,曾经是寻常之物的“手稿”,今天却逐步演化成了稀有之物。这是时间的奥妙,也是空间的异化。新事物的生成与旧事物的消亡,将是社会进化的永恒规律,而手稿也行将是被历史尘封的一部分。“70后诗人手稿”不完全是为了怀旧,不单纯是对岁月的一份留存,也可以作为新的艺术形式来看:手抄与心境的瞬间相遇,诗意与字迹的意外交融,以及陌生感的发现和新鲜感受。既可从手书中展现字形的变化,又能从字形中演绎出诗人的个性。诸如此类,需要的是发现,也可以是见仁见智的。诗人黄礼孩对这些手稿的评价,总结得非常到位,他说这“是对传统手写的致意,也是对70后诗人笔迹的整体展示”。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4

      70后诗人手稿从征集到编选,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我是在2012年2月初向朋友征询意见并开始征集手稿的,诗人名单也由几位诗友推荐,约稿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手机信息,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公开征集,而是限定在一个小范围内。到4月底,大约征集到30多位诗人的手稿,便策划做了个小型展览。手稿征集当中,得到诗友的广泛支持,相互打招呼也是一种信任。在手稿展之后,我又专门做了手稿的补充,但还是不可避免地留下许多遗憾。入选的诗人也许并不全面,遗漏了一些70后代表诗人,但也只能如此。对我而言,已经尽力了。

      从手稿征集到编选成书,我特别要感谢诗人朵渔、育邦、黄礼孩、阿翔、谢湘南、黑光等朋友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建议。之前的“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展”活动,还得到了中山万有引力书店的大力支持,这与书店经理 廖剑涛先生的个人文化视野和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在此致以由衷的谢意。另外,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杜小陆先生在得知我策划这个选题时,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并慷慨地提出由他们出版社来出版本书。这些都让我有了意外的惊喜和感激。我想,这样的一部书,更多的是一次集体的行动。

    2012年10月12日

      目前的日期/时间是2024-04-19, 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