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最新主题

» 范子烨:中古時代的喉音藝術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

水墨习作一张

2013-06-15, 00:31 由 杨典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

附件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Attachment1111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138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花磎迹见泷行书《前赤壁赋》

2013-04-01, 13:09 由 杨典

图:藏花

附件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Attachment书法 00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8 Kb) 下载0次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Attachment书法 002.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3 Kb) 下载0次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Attachment书法 003.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6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银阁寺及其门前枯山水

2013-01-24, 11:48 由 杨典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

附件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Attachment银阁寺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85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4 posters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商略
    商略


    帖子数 : 529
    注册日期 : 11-03-17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帖子 由 商略 2011-04-22, 11:55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浙东学派起源于宋代,发达于明清。其代表人物多为活动于今宁(波)绍(兴)两府及籍贯为宁绍两府的学者。案政区地理之沿革,渐水(浙水)以东地区、即以会稽郡为学术中心的吴越文化,自东汉王充开始,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至隋唐而衰,及南宋又复盛矣。宋代有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但是,宋代对于浙东学术的新生命来说,只是个发轫,一直到明代王阳明,浙东学派才有了连贯性的传承。阳明之后有钱德洪、王畿、徐爱、闻人诠,至明末清初,最为盛大,是时浙东学派代表有刘宗周、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

    浙东学派,有时也指明末清初活动于宁绍两府,以研究经学兼史学为要任的经史学派。因其史学成就特别巨大,此流派或被称作浙东史学,或作狭义的浙东流派。但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浙东学派,都绕不开给浙东学术注入强大生命力的阳明先生。

    瑞云楼

    瑞云楼,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武胜门路,是王阳明的出生地。余姚王氏在南宋时迁自达溪,居城内秘图山,至明代早期又分居于此。王阳明祖父王天叙,号竹轩,著有《竹轩稿》和《江湖杂稿》。父王华,明成化辛丑科(1481年)状元,仕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亦称王阳明。据《王文成公守仁年谱》(以下省称《年谱》)载:“宪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九月丁亥,先生生。是为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郑娠十四月。祖母岑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岑警寤,已闻啼声。祖竹轩公异之,即以云名。乡人传其梦,指所生楼曰瑞云楼。”案《年谱》,因祖母岑氏梦见瑞云送儿,所以祖父给长孙取名为王云。而乡人邻里因岑氏之梦,把这往日的莫家大院改称成瑞云楼。

    据说,王阳明到了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有一日,他正与邻家儿童游嬉,一僧人过之,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这话传到竹轩公耳里,顿悟,遂更名守仁。说来也奇怪,把王云改名成王守仁,一张小嘴顿时能说会道了。数日后,祖父听闻小守仁独自在庭院吟诵他曾经读过的诗文,惊讶问之,答曰:“闻祖读诗已默记矣。”
    王阳明自出生,到他父亲考取状元的这十一年里,他一直和家人居住在瑞云楼。案《年谱》,成化十八年,先生十一岁时,其父“迎养竹轩翁,因携先生如京师。”至孝宗皇帝弘治元年,王阳明因婚事回姚做些前期准备。当年七月,他又赴江西迎娶夫人诸氏,同时游学访贤,直至次年十二月,再度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在这之后,他在瑞云楼静静地待了三年——这三年,是他读书做学问最为刻苦的时候。

    原瑞云楼毁于清乾隆年间,后为叶家所有,更名寿山堂。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余姚市政府拨款一百多万元,迁徙居民,重建了主楼。如今,瑞云楼已是焕然一新,主楼建筑面积达五百多平方米。七楼七底,重檐硬山,庭院深深。据说王阳明的胞衣就埋在瑞云楼庭院的石板底下。但现在,庭院石板都结结实实的,还蒙上了一层细薄的苔藓。

    在瑞云楼的大门南首,有一排照壁。照壁南首,有一广场,广场上矗立有香港孔教协会赠送的王阳明铜像。广场最南端,有一牌坊——但仅横匾为旧有,向南一面镌有“新建伯”三字,另一面镌“柱国”,石匾已断裂,有修补痕迹。牌坊的其余构件都是条石新制。

    值得一提的,瑞云楼后的清晖佳气楼。两楼之间,隔着一条弄堂。这弄堂的前身,其实是条小河滨。当年,王阳明与他的发小倪小野,隔着一条小河呼应,小野若不想过桥绕到前门去,小舟稍横即可渡至王家后门了。阳明先生曾有诗《题倪小野清晖楼》:“经锄世泽著南州,地接蓬莱近斗牛。意气元龙高百尺,文章司马壮千秋。先几入奏功名盛,未老投簪物望优。三十年来同出处,清晖楼对瑞云楼。”倪小野者,即明代诗家倪宗正。

    龙泉寺与中天阁

    瑞云楼在龙泉山北,龙泉寺在龙泉山南,中天阁在龙泉山的山腰上。似乎如此并不能说明这五六十米海拔的龙泉山,对于王阳明有何特别的意义。

    当我们看到:王阳明出生于龙泉山北的瑞云楼,结诗社于龙泉山南的龙泉寺,讲学于龙泉山南坡的中天阁,其父王华“尝读书龙泉山中,又称龙泉山公”,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王阳明一生,其实一直围绕着“龙泉山”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包,它几乎成了王阳明生命里一个意义非凡的中心词。

    龙泉寺始建于晋咸康二年(336年),与杭州灵隐寺年代相仿,与宁波天童寺同为浙东名刹。龙泉寺前,是碧波东去的姚江,对岸,即郦道元《水经注》里的“汉蜀郡太守黄昌宅”。案《年谱》,弘治六年春,王阳明会试下第,“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

    中天阁始建于五代,取名唐方干“中天气爽星河近”句,原为龙泉寺之部分。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弟子钱德洪开辟中天阁为讲堂。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回余姚扫墓,钱德洪等七十四人把他迎请到中天阁,开姚江讲学之始。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丁父忧家居期间,于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为开讲之日,听讲者多达三百余人。当时,王阳明还为门下弟子订立学规《中天阁勉诸生》,亲自书壁。

    阳明洞

    阳明洞不在余姚,而在千里之外的贵州省修文县城东龙岗山(今名栖霞山)上。因明正德三年,王阳明被谪为龙场(今修文县)驿丞,居无处所,暂居此洞而得名。

    案《年谱》所载,武宗正德元年二月,“上封事,下诏狱,谪龙场驿驿丞”。此事因朱厚照登基不久,阉臣刘瑾窃柄误国,是时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以谏忏旨,逮系诏狱。当时王阳明抗疏营救,疏入,救不了戴、薄,触犯了天威,领了四十廷杖之后,接着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自南京向贵州去,无论钱塘还是余姚,都不在赴谪的线路上。但案《年谱》记载,“武宗正德二年丁卯,先生三十六岁,在越”。我想,王阳明出狱之后,一开始并无赴谪之心,他应该找了个借口先转道绍兴,回了一次余姚老家,与家人朋友告别之后,准备远遁他乡。但是,途中遇到的异人与他交谈之后,改变了他的想法——“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粤,何以应之?”

    在这一年夏天的赴谪途中,王阳明在钱塘江边,巧妙地避开了刘瑾派出的杀手,“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此托言投江,实乃伪装自杀。

    据《年谱》记载,王阳明这一趟赴谪之途,走了半年多,一直到正德三年的春天,才抵达贵州龙场。驿丞,尽管在当时也属于公务员编制,却是当时帝国官僚机构里最为卑微的官职之一,差不多如今的乡村邮电所长。龙场驿地处龙岗山下,阳明先生到任伊始,无处安息,暂居于龙岗山山腰,被当时土民称作“东洞”的洞穴里。此洞经王阳明栖身后,改称为“阳明小洞天”,省称“阳明洞”。他又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名为“何陋轩”。并在洞口左侧修一小亭,名“君子亭”,亭子四周遍栽修竹。

    阳明先生悟道之心甚为坚决,传说他在洞中置一石棺,以明不移之志。他谪居龙场三年,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学说,并进一步萌发了“致良知”思想,为其后成为著名哲学家奠定了基础。

    《传习录》“岩中花树”条,无疑体现了阳明先生之玲珑道心:“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商略
    商略


    帖子数 : 529
    注册日期 : 11-03-17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 回复: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帖子 由 商略 2011-04-22, 11:56

    从黄竹浦到龙虎草堂

    《黄梨洲先生年谱》(以下省称《年谱》)云:“公讳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忠端公(黄尊素)之长子,居余姚通德乡黄竹浦。”案光绪《余姚县志》,黄竹浦俗名官埭浦,亦称官船浦。今《余姚地名志•明伟乡》有浦口一条,云:“黄竹浦发源燕窝乡,出十五岙北流入姚江。其下流后新屋、七房、前园等自然村均为黄姓世居地,其地以浦为名,通称黄竹浦。”浦口,即燕窝大溪流注姚江的入口。出浦口,西下可抵沪杭,东去可达宁波,无论出门远游,还是迎送客人,皆是方便。

    忠臣孤子黄宗羲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字真长,号白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任宁国推官等职,天启二年(1622年)升御史。天启四年,东林党人杨涟上疏参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一时群僚响应。天启五年,魏忠贤大举反扑,逮东林党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下狱,乃借边事加以陷害,诬其曾受杨镐、熊廷弼贿赂。此六人均死于狱中,时称为“六君子”。天启六年,魏忠贤又兴大狱,逮东林党周起元(前应天巡抚),高攀龙(前左都御史),周顺昌(吏部员外郎),缪昌期(谕德),李应昇(御史),周宗建(御史),黄尊素(御史)。此七人,除高攀龙投水而死,其余六人被魏阉同党许显纯用非人的酷刑谋杀,时称为“后七君子”。当时,黄尊素年仅四十三岁。日后,在由魏阉指使党羽编写的臭名昭著的《东林点将录》里,黄尊素被列在天罡星中,冠以“东林急先锋”。

    案《清史稿•儒林传》记载,思宗即位之崇祯初年,作为长子的黄宗羲远赴京师为父鸣冤。但抵达北京之后,黄宗羲发现魏阉已在流放途中自缢了,他随即上疏,恳请朝廷诛杀魏阉同党曹钦程、李实。当时,恰逢廷审许显纯、崔应元,东林诸遗孤如黄宗羲等上堂对簿,出人意料的是,宗羲在廷审途中,出袖锥锥杀了许显纯。主犯许显纯死了,但黄宗羲并没有罢手,进而殴杀应元,拔其须归祭其父神主之前;又追杀了牢卒叶咨、颜文仲——这两个牢头大概就是杀害黄尊素的最直接凶手了。日后,崇祯帝听闻了此事,叹说道:“忠臣孤子,甚恻朕怀。”这一次血腥得让人胆战心惊的复仇行动,反而增添了黄宗羲日后作为一代大儒的人格魅力,当时天下民众皆称黄宗羲为“姚江黄孝子”。

    复仇归来的黄宗羲,隐居于余姚黄竹浦,更加肆力于学。并遵父遗命,与诸弟师事山阴刘宗周(蕺山)——当时,姚江学派因追承海门周氏之绪,授儒入释,学术之途几乎走到了尽头。作为东林党主要成员的黄尊素,早已看到姚江学派自钱德洪之后对阳明学说的严重偏离,把目光转而投向晚明儒学殿军刘蕺山。正是黄尊素这个看上去舍近就远的选择,才造就了日后的一代大儒黄梨洲。案《清史稿•儒林》载:“故蕺山弟子如祁、章诸子皆以名德重,而御侮之功莫如宗羲。弟宗炎、宗会,并负异才,自教之,有东浙三黄之目。”

    崇祯初年,朝廷赠其父黄尊素为太仆卿。南明福王时,又追谥号忠端,故后人亦称作黄忠端公。忠端公之墓,在今余姚陆埠化安山。

    抗清义士黄宗羲

    明代黄竹浦之地望,应该涵盖了《余姚地名志》中浦口、李家塔。尤其是在今天的李家塔居民里,黄姓依旧是大族,而村老谓此系黄梨洲故居地。口口相传,也许有一定道理。

    处于晚明的黄宗羲,有一段时间还是过得相当安逸的。案他在《小园记》中所说:“黄竹浦轩之西,有隙地,纵二寻而强,横三寻而弱,辟以为园,用树花木,不过八九株而已。因而买瓦盆百余,以植草花。”日常,他在读书做学问之余,就伺候着这数十平米的花花草草。如此,生活不免清淡,但却能自足而又自喜地自问,“天下之固陋有如余者乎”?

    但是这样的安逸生活过不了多久,就被数十万的清兵铁蹄踏碎了。案《年谱》:“大清顺治元年甲申(1644年),公三十五岁。四月,闻京师失守,即从刘念台先生之杭,寓吴山海会寺。与章公羽侯、朱公未孩、熊公雨殷为召募义旅计。”可是,宗羲的这番救国热情,差一点就被佞臣阮大铖浇灭。是时,阮大铖“思修报复,遂广揭中人姓名,共一百四十人。造《蝗蝻录》,以东林为蝗、复社为蝻,欲一网杀之。”得到情报的黄宗羲只得仓皇逃归浙东,随后清兵大军进入了江浙地区,阮大铖的报复计划中止,他才免遭毒手。

    次年闰六月,宗羲与仲叔两弟等人,组织了黄竹浦子弟数百人,步迎监国鲁王于上虞县蒿坝,并驻军姚江,人呼之“世忠营”。尽管当时由“东浙三黄”打造的“世忠营”吸引了众多的热血志士,但这区区千把人,对于训练有素的大清铁骑来说,不过是一枚虚弱的螳臂。至顺治三年六月,世忠营被清军打得不成体系,四溃而散了。次弟黄宗炎,甚至被清兵所擒。幸有黄宗羲好友四明高斗魁设计,把宗炎从法场上救出。

    黄宗羲在京城复仇时的那颗勇敢的心,在顺治元年至三年间,搏动在救国护民的大潮当中。但是,随后的鲁王覆灭,次弟宗炎的死而复生,好友万履安和陆文虎的早早故去,更关键的是南明朝廷的内讧和勾心斗角,让他对没有任何希望的抵抗运动变得无比绝望。当他绝望地离开了南明流亡政府之后,在接下去的很多年里,流亡于浙东的几个小城镇,并以讲学维持生计。

    如果说黄宗羲最初的隐居是为了逃避清军追捕,而当清廷在稳固了统治,并率先向黄宗羲伸出橄榄枝以后,他仍倔强地辗转于江浙的民间书院之间,我们也许可以认定,这种不抵抗、不合作的隐士态度,应是源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和对故国的怀念——甚至是他对于父亲的怀念。

    史学泰斗黄宗羲

    自剡湖岙(今讹作十五岙)向南,沿溪三五里,至化安山寺。寺西一里许,即黄宗羲的龙虎草堂。龙虎草堂建于何时,文献没有任何记载。案《年谱》云:“顺治三年(1646),奉太夫人徙居化安山丙舍(客居之所)。”后又云:“四明北麓有化安山,故宋所谓剡中也,东峰状类虎,西峰状类龙,公丙舍适当其间,因名曰龙虎山堂(即龙虎草堂)”。

    按以上资料,我们可以推测化安山丙舍应建于顺治三年以前。但我们发现《年谱》记载崇祯九年十二月黄宗羲曾迁葬其父于化安山,而其父黄尊素墓距龙虎草堂不过数百步。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这几间简陋的草舍可能建于父墓迁葬之时,作守丧用。当顺治三年,黄宗羲抗清失败,受到朝廷通缉时,他从余姚城外的黄竹浦徙居至相对隐蔽的化安山。

    明末之季,竹浦黄氏应该在化安山购置了不少田产。黄宗羲《化安寺缘起》一文说 :“予以吾母姚太夫人之命,割地数十亩,展其(化安寺)员幅。”若说城东黄竹浦在和平年代带来了生活和交通的便利,但在朝代更迭的战乱时期,对于有产阶级来说,如此便利恐怕是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吧。

    案《年谱》载:“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公五十一岁。居龙虎山堂。”原先之化安山丙舍,正式挂牌为“龙虎山堂”。原来的避祸之处,如今变成山林中的隐士书房。黄宗羲在《答何令见讯》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山中生活:“五十栖迟一老生,残书破砚目纵横。深山雪合无人迹,终夜风来只虎声。”在接下去的几年时间里,他在龙虎草堂撰写了著名的《明夷待访录》,编辑了《明文海》,并开创性地使用“学案体”,编写了《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未竟稿),当时门下盛极一时,众弟子有万期大、万期同、邵廷采等六十余人。他的史学风格更是影响了日后的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等人,成为了浙东史学的开山人物。

    可是,山中栖迟的好日子并没有太久。案《年谱》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二月壬子,龙虎草堂遭火灾。他在烈焰中抢得了一些零落书稿,仓惶回到黄竹浦的故宅。祸不单行的是,当年五月三日,黄竹浦轩又生火灾。这两把大火,烧去了黄宗羲的很多重要手稿,包括他自编年谱的校订稿(今《年谱》为其七世孙黄炳垕撰)。据他儿子黄百家回忆,当时“出书于烈焰之中,零落而散失者又不知凡几”。而黄宗羲也在诗歌中如此自嘲:“半生滨十死,两火际一年”。

    今龙虎草堂于1995年由余姚市人民政府重建。黄宗羲墓在草堂北侧数百步,墓道两侧桃李盛开,并树有《梨洲先生神道碑》。碑文由先生再传弟子全祖望撰,近人计文渊书。
    商略
    商略


    帖子数 : 529
    注册日期 : 11-03-17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 回复: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帖子 由 商略 2011-04-22, 11:59

    姚江书院与余姚邵氏

    姚江书院的前身,是半霖义学。案《姚江书院志略•姚江书院传》记载,半霖义学是沈国模创议设立的民间讲学机构。沈国模,余姚人,字叔则,号求如,晚年又号石浪老樵。据《邵念鲁年谱•邵学渊源图》记载,沈国模曾师从周汝登,汝登又师从阳明弟子王畿;而沈国模也曾师从刘宗周,宗周师从许孚远,孚远师从湛若水。

    《明史•湛若水传》云:“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似随处体验大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因王、湛两人同源于心学,故时人称“王、湛之学”。

    明末王学日渐禅化,日渐没落,故黄宗羲转而求学湛学传人刘宗周。虽然书院的主创者沈国模曾先后师事周汝登(王学)与刘宗周(湛学),但历代的姚江书院的组织者与讲学者,似乎更偏向于乡贤阳明学说。

    姚江书院

    半霖为地名,在余姚城南。案赵贞谨《姚江书院缘起》云:“城南夙有尚友堂之会,每会必商所以养贤育才、讲学论道之地。适半霖沈氏以宅求售,观者善之。半霖系双雁里,去圣宫可数里许,南山耸秀于前,双溪环列于侧。”可见沈氏出售房屋时,房屋结构还比较完好,稍加修葺,即作义学之用。

    董瑒《姚江书院附记》云:“姚江书院在邑南五里双雁里之半霖,前为门,中为堂,后为楼。”组织者如沈国模、史孝复、史孝咸、管宗圣等人,在义学设立了中堂,悬孔圣之像。又设后堂,立阳明夫子像,凡当时姚江先觉如徐爱、钱绪山等,皆悬画图。这就有点像初唐二十四功臣悬图凌烟阁的故事了。

    讲学和聚会之场所具备了,但日常支出需要稳定的收入予以支持。因此,义学又通过会员发动捐助活动,募得义田六十余亩。根据历朝惯例,学校之义田收入能够获得政府的免税支持。这样,维持姚江书院的日常经费就足够了,包括对房屋的修缮,设备的增添,甚至还能邀请一些外省学者进行讲学活动。

    董瑒《姚江书院附记》载:“初以义学名,崇正已卯九月,求如沈子、霞标管子、拙修史子倡之。”邵廷采《姚江书院记》载:“崇正中,沈聘君国模、管征君宗圣、史隐君孝咸、文学孝复笃志圣学,捐其举兴,从事于此……月季小大会,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俊彦咸在。”这沈、管、二史四位先生,被后人称作“四先生”。当时,刘宗周会讲于绍兴证人社,沈国模等观摩回来,一起商议把半霖义学改成了姚江书院。

    四先生殁,继之者是韩氏孔当、邵氏元长、俞氏长民、史氏标等人。尤其康熙已酉间,韩孔当讲学城隅,士气大振。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院事多圮,旧人尽亡,直至康熙三十三年年邵廷采出任书院主讲以后,恢复了每月一次的会讲活动,书院才恢复了往昔的一些生机。

    念鲁先生邵廷采

    案姚名达《邵念鲁年谱》云:“先生姓邵,名行中,字允斯,更名廷采,字念鲁。”余姚邵氏故宅在今城南巍星路邵家弄一带。康熙初,晋涵尝从毛奇龄游。年二十岁,为县学生,屡试不第。后师承黄宗羲,得授史学而传其文献之学。后读刘宗周《人谱》,崇奉王守仁心学。尝从宗羲问逸事于明末遗老,作《宋遗民所知录》、《明遗民所知录》等凡数十篇,欲勒成一书,未成而卒。著有《思复堂文集》十卷,《姚江书院志略》四卷,《东南纪事》十二卷,《西南纪事》十二卷,并传于世。

    因生计问题,邵廷采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寓居在绍兴,尤其是在授业恩师韩孔当(书院主讲之一)卒后,他很少再参加姚江书院的集体活动。他先后流落在石门、嘉兴、绍兴、桐乡等地,做大户人家的家庭教师,或进行短暂的讲学活动,以维持不菲的家庭开支。这种居无定所的飘泊生活,一直要延续到康熙三十三年。是年,邵廷采回余姚主讲姚江学院。据廷采弟子邵国麟《念鲁先生本传》回忆:“余姚邑大夫韦具书币,请授经义学。故事,邑大夫同博士临塾,师率弟子出门迎之。而先生独以师道尊严,令弟子出,而自立讲堂阼阶上,举手揖入。”邵廷采在他的《姚江书院训约》中对此事也稍有提及:“黄冈韦明府来莅吾邑,育材兴学,猥辟廷采滥充斯席。”
    韦县令“具书币”之登门拜访,给这个落第又落魄的教书先生撑足了面子,又给这个为温饱发愁的教书先生雪中送炭。大概是为了报答韦明府的知遇之恩,邵廷采担任姚江书院主讲达十七年之久。

    在绍兴,刘宗周创设的证人书院,只是临时性的讲学活动,并没有固定的讲学场所。而姚江书院,有讲学之固址,有义田之财力支持,又有专人看守,无论体制还是规模,更像一个书院的样子。从崇祯十二年到康熙四十一年,姚江书院一直在余姚城南的半霖村(今城南史家)。自康熙四十一年十月之后,书院始搬迁到余姚城内东南角的角声苑(今余姚花园新村)。

    书院移址,和当时余姚知县韦钟藻有关。康熙四十年,他在一次知识分子聚会时建言:“书院在城南湿下,旁居人稠处,木朽且折。吾闻承敝者利用革,幹父者戒用裕。欲更书院于城中爽垲,何如?”所以,当韦知县捐出了两年俸薪之后,一些财力充足的本地知识分子纷纷响应。于是,乃大召工,起前庭,廓后楼,旁立学舍。

    自祖父邵曾可参与书院最初的建设,到邵廷采已是第三代。如此,积三代之学,毕一生之功,才有了杰出的历史著作《东南纪事》和《西南纪事》,才有了梁启超所说的“邵廷采的传记文章可称中国第一”。虽然,日后没有了邵廷采主持的姚江书院没落了,但是,我们将看到,浙东史学史上两位大师级的人物——章学诚和邵晋涵——正接踵而来。

    二云先生邵晋涵

    案黄云眉《邵二云先生年谱》(下省作《年谱》)云:“先生姓邵氏,名晋涵,字与桐,字二云,浙江余姚人。以《禹贡》三江,其南江从余姚入海,遂自号南江。”邵晋涵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是年,戴震二十岁,钱大昕十六岁,章学诚六岁,而距其族祖邵廷采先生去世已有32年了。

    一些文献以为邵廷采是邵晋涵的曾祖,这是不确的。案《年谱》,邵晋涵曾祖“(邵)炳,县学生。”又云:“教谕君(晋涵祖父)从从兄念鲁先生问古文法。”所以,廷采为晋涵之从祖已明矣。

    邵晋涵自小左目微眚,却独善读书,能数行俱下。他自幼受祖父邵向荣管教,就读于镇海学署(其时,祖父邵向荣为镇海教谕)。四五岁即知六义四声,稍稍长大,更涉猎博闻强识,其时之年龄与学识已严重脱节,所以时人视之,惊犹鬼神。当乾隆十八年,祖父邵向荣以老告归乡,时逢县试,知县李化楠呼晋涵至案前,命背五经,晋涵一字不失。复试的内容是诗歌,晋涵有“小鸟解依人”句,语义出《说文》。当时,知县李大人十分器重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考生,并对他的父亲说:“此君家千里驹也。”县人皆视晋涵为神童。

    对于邵晋涵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案《清史稿》本传载:“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归班铨选。会开四库馆,特诏征晋涵及历城周永年、休宁戴震、仁和余集等入馆编纂,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四十五年,充广西乡试正考官。五十六年,大考迁左中允。擢侍讲学士,充文渊阁直阁事日讲起居注官。”在《四库全书》的整理上,邵晋涵主持了史部文献的选录和评论,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又从《册府元龟》、《太平御览》、《通鉴长编》等书中博采史料,按照原目,编排成书,使淹没数百年的重要史籍,重行于世。案《年谱》云:“先生在史馆十余年,人以为魏憺韦述之比。数十年来名卿列传,皆出其手。据实直书,未尝依阿瞻徇。每有进御,高宗为之嘉奖。故大臣相倚如左右手。”

    邵晋涵熟识前明掌故,凡涉及前明史实,总是极力称赞同乡先贤王守仁、黄宗羲以及刘宗周的为人和学识,每每引为榜样,并慨然以浙东史学派自任。他还有志于重修宋史,曾仿效宋王偁《东都事略》,撰《南都事略》,叙述南宋历史,未竟而卒。相传邵晋涵写的这部书,比《宋史》更为丰富,可惜随着邵晋涵的过早谢世,遗稿散失,令后世深为惋惜。

    嘉庆元年(1796年)六月十五日,晋涵卒,享年五十四岁。他在生前好友,史学大家章学诚闻之,哀悼甚切,在《胡雒君书》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昨闻邵二云学士逝世,哀悼累日,非尽为友谊也。浙东史学,自宋元数百年来,历有渊源,自斯人不禄,而浙东文献尽矣。”后五年,章学诚亦卒。

    杨典
    杨典
    Admin


    帖子数 : 1579
    注册日期 : 11-03-14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 回复: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帖子 由 杨典 2011-04-22, 12:04

    王、黄二人著述浩繁博大,亦皆文武全才之思想家,吾每每读全集、学案,哪怕翻阅个中篇章,也深感古人项背之不敢望也。
    沈方
    沈方


    帖子数 : 358
    注册日期 : 11-03-15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 回复: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帖子 由 沈方 2011-04-22, 14:44

    肃然起敬。
    商略
    商略


    帖子数 : 529
    注册日期 : 11-03-17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 回复: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帖子 由 商略 2011-04-22, 15:22

    这三篇是发给某杂志用的,关于浙东学派的普及文章.沈杨两兄见笑.
    avatar
    文河


    帖子数 : 52
    注册日期 : 11-04-04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 回复: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帖子 由 文河 2011-04-22, 16:17

    呵,信息量很大。
    沈方
    沈方


    帖子数 : 358
    注册日期 : 11-03-15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 回复: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帖子 由 沈方 2011-04-22, 22:30

    布罗茨基没有找到,兄可看看这个帖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8728.shtml
    商略
    商略


    帖子数 : 529
    注册日期 : 11-03-17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Empty 回复: 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帖子 由 商略 2011-04-22, 22:36

    好的。謝沈兄。借道一觀。

      目前的日期/时间是2024-05-08,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