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最新主题

» 范子烨:中古時代的喉音藝術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

水墨习作一张

2013-06-15, 00:31 由 杨典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

附件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Attachment1111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138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花磎迹见泷行书《前赤壁赋》

2013-04-01, 13:09 由 杨典

图:藏花

附件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Attachment书法 00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8 Kb) 下载0次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Attachment书法 002.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3 Kb) 下载0次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Attachment书法 003.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6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银阁寺及其门前枯山水

2013-01-24, 11:48 由 杨典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

附件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Attachment银阁寺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85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杨典
    杨典
    Admin


    帖子数 : 1579
    注册日期 : 11-03-14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Empty 转:张之洞《劝学篇-守约第八》

    帖子 由 杨典 2011-08-21, 11:25

    张之洞此篇中谈读经之法,非常简明扼要,少年时读书,看不懂香帅对学问精辟见解。如今方才略有所悟,特贴来参阅。


    守约第八

    儒术危矣,以言乎迩,我不可不鉴于日本;以言乎远,我不可不鉴于战国。昔战国之际,儒术几为异学诸家所轧,吾读司马谈之《论六家要指》而得其故焉,其说曰:“儒家者流,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何以寡要少功,由于有博无约。如此之儒,止可列为九流之一耳,焉得为圣,焉得为贤?老诟儒曰“绝学无忧”,又以孔子说十二经为大谩;墨诟儒曰“累寿不能尽其学”,墨子又教其门人公尚过不读书;法诟儒曰“藏书策,修文学,用之则国乱”。[《韩非子》语]大率诸子所操之术,皆以便捷放纵投世人之所好,而以繁难无用诬儒家,故学者乐闻而多归之。夫先博后约,孔、孟之教所同,而处今日之世变,则当以孟子守约施博之说通之。且孔门所谓博,非今日所谓博也,孔、孟之时,经籍无多,人执一业可以成名,官习一事可以致用,故其博易言也。今日四部之书汗牛充栋,老死不能遍观而尽识。即以经而论,古言古义隐奥难明,讹舛莫定,后师群儒之说解纷纭百出,大率有确解定论者不过什五而已。沧海横流,外侮荐至,不讲新学则势不行,兼讲旧学则力不给,再历数年,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则儒益为人所贱,圣教儒书浸微浸灭,虽无嬴秦坑焚之祸,亦必有梁元文武道尽之忧,此可为大惧者矣。尤可患者,今日无志之士本不悦学,离经畔道者尤不悦中学,因倡为中学繁难无用之说,设淫辞而助之攻,于是乐其便而和之者益众,殆欲立废中学而后快,是惟设一易简之策以救之,庶可以间执雠中学者之口,而解畏难不学者之惑。
    今欲存中学,必自守约始,守约必自破除门面始。爰举中学各门求约之法,条列于后,损之又损,义主救世以致用当务为贵,不以殚见洽闻为贤。十五岁以前,诵《孝经》、四书、五经正文,随文解义,并读史略、天文、地理、歌括、图式诸书,及汉、唐、宋人明白晓畅文字有益于今日行文者。自十五岁始,以左方之法求之,统经、史、诸子、理学、政治、地理、小学各门,美质五年可通,中材十年可了,若有学堂专师或依此纂成学堂专书,中材亦五年可了。而以其间兼习西文,过此以往,专力讲求时政,广究西法,其有好古研精、不骛功名之士愿为专门之学者。此五年以后,博观深造,任自为之。然百人入学,必有三五人愿为专门者,是为以约存博,与子夏所谓博学近思、荀子所谓以浅持博亦有合焉。大抵有专门箸述之学,有学堂教人之学。专门之书,求博求精,无有底止,能者为之,不必人人为之也,学堂之书,但贵举要切用,有限有程,人人能解,且限定人人必解者也,[西人天文格致一切学术皆分专门学堂与普通学堂为两事]将来入官用世之人,皆通晓中学大略之人,书种既存,终有萌蘖滋长之日,吾学、吾书庶几其不亡乎。
    一、经学通大义,切于治身心、治天下者,谓之大义。凡大义必明白平易,若荒唐险怪者乃异端,非大义也。《易》之大义,阴阳消长;《书》之大义,知人安民;《诗》之大义,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诗谱序: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春秋》大义,明王道,诛乱贼;《礼》之大义,亲亲,尊尊,贤贤;《周礼》大义,治国,治官,治民。三事相维。[太宰建邦之六典、治典经邦国、治官府、纪万民,其馀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皆国、官、民三义并举。盖官为国与民之枢纽,官不治则国民交受其害。此为《周礼》一经专有之义,故汉名《周官经》,唐名《周官礼》]此总括全经之大义也。如十翼之说《易》,《论》《孟》《左传》之说《书》,大小序之说《诗》,《孟子》之说《春秋》,《戴记》之说《仪礼》,皆所谓大义也。
    欲有要而无劳,约有七端:一、明例,谓全书之义例。[毛诗以训诂音韵为一要事,熟于《诗》之音训,则诸经之音训皆可隅反]一、要指,谓今日尤切用者,每一经少则数十事,多则百馀事。一、图表。[诸经图表皆以国朝人为善,谱与表同]一、会通,谓本经与群经贯通之义。一、解纷,谓先儒异义各有依据者,择其较长一说主之,不必再考,免耗日力。[大率国朝人说而后出者较长]一、阙疑,谓隐奥难明碎义不急者,置之不考。一、流别,谓本经授受之源流,古今经师之家法。[考其最箸而今日有书者]以上七事,分类求之,批却导昒,事半功倍。
    大率群经以国朝经师之说为主,《易》则程传与古说兼取。[并不相妨]《论》、《孟》、《学》、《庸》以朱注为主,参以国朝经师之说。《易》止读程传及孙星衍《周易集解》。[孙书兼采汉人说及王弼注]《书》止读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诗》止读陈奂《毛诗传疏》,《春秋左传》止读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公羊传》止读孔广森《公羊通义》[国朝人讲《公羊》者惟此书立言矜慎,尚无流弊],《春秋谷梁传》止读钟文烝《谷梁补注》,《仪礼》止读胡培翚《仪礼正义》,《周礼》止读孙诒让《周礼正义》,[已刊未毕]《礼记》止读朱彬《礼记训纂》。[钦定七经“传说”“义疏”皆学者所当读,故不备举]《论》、《孟》除朱注外,《论语》有刘宝楠《论语正义》,《孟子》有焦循《孟子正义》,可资考证古说,惟义理仍以朱注为主。《孝经》即读通行注本,不必考辨。《尔雅》止读郝懿行《尔雅义疏》,五经总义止读陈澧《东塾读书记》、王文简引之《经义述闻》,《说文》止读王筠《说文句读》。[兼采段、严、桂、钮诸家,明白详慎,段注《说文》太繁而奥,俟专门者治之]
    以上所举诸书,卷帙已不为少,全读全解亦须五年,宜就此数书中择其要义先讲明之,用韩昌黎提要钩元之法,就元本加以钩乙标识。[但看其定论,其引征辨驳之说不必措意]若照前说七端,节录纂集,以成一书,皆采旧说,不参臆说一语,小经不过一卷,大经不过二卷,尤便学者。此为学堂说经义之书,不必章释句解,亦不必录本经全文。[盖十五岁以前诸经全文已读,文义大端已解矣]师以是讲,徒以是习,期以一年或一年半毕之,如此治经,浅而不谬,简而不陋,即或废于半途,亦不至全无一得。有经义千馀条以开其性识,养其本根,则终身可无离经畔道之患。总之,必先尽破经生箸述之门面,方肯为之,然已非村塾学究科举时流之所能矣。
    一、史學考治亂典制。
    史學切用之大端有二:一事實,一典制。事實擇其治亂大端,有關今日鑒戒者考之,無關者置之;典制擇其考見世變,可資今日取法者考之,無所取者略之。事實求之《通鑒》。[《通鑒》之學,《資治通鑒》、《續通鑒》、《明通鑒》]約之以讀《紀事本末》。典制求之正史、二《通》。正史之學,約之以讀志及列傳中奏議。[如漢《郊祀》,後漢《輿服》,宋《符瑞》、《禮樂》,歷代《天文》、《五行》,元以前之《律曆》,唐以後之《藝文》,可緩也。地理止考有關大事者,水道止考今日有用者,官制止考有關治理者。如古舉今廢,名存實亡,暫置屢改,寄祿虛封,閑曹雜流,不考可也]二通之學,《通典》、《通考》約之以節本,不急者乙之,《通考》取十之三、《通典》取十之一,足矣。[國朝人有《文獻通考詳節》,但一事中最要之原委,條目有應詳而不詳者,內又有數門可不考者]《通志》二十略,知其義例可也。考史之書約之以讀趙翼《廿二史劄記》。[王氏《商榷》可節取,錢氏《考異》精於考古,略於致用,可緩]史評約之以讀《禦批通鑒輯覽》。若司馬公《通鑒》,論義最純正而專重守經,王夫之《通鑒論》、《宋論》識多獨到,而偏好翻案,惟《禦批》最爲得中而切於經世之用。[此說非因尊王而然,好學而更事者讀之自見]凡此皆爲通今致用之史學。若考古之史學不在此例。
    一、諸子知取捨。可以證發經義者及別出新理而不悖經義者取之,顯悖孔、孟者棄之,說詳《宗經》篇。
    一、理學看學案。五子以後,宋、明儒者遞相沿襲,探索幽渺,辨析朱、陸,掊擊互起,出入佛、老,界在微茫,文體多仿宗門語錄,質而近俚,高明者厭倦而不觀,謹願者惝恍而無得,理學不絕如線焉耳。惟讀學案,可以兼考學行,甄綜流派。黃梨洲《明儒學案》成於一手,宗旨明顯而稍有門戶習氣;全謝山《宋元學案》成於補輯,選錄較寬而議論持平,學術得失,了然易見。兩書甚繁,當以提要鈎元之法讀之,取其什之二即可。通此兩書,其餘理學家專書可緩矣。惟《朱子語類》原書甚多,學案所甄錄者未能盡見朱子之全體真面,宜更釆錄之。陳蘭甫《東塾讀書記》朱子一卷最善。
    一、詞章讀有實事者。一爲文人便無足觀,況在今日,不惟不屑亦不暇矣。然詞章有奏議、書牘、記事之用,不能廢也。當于史傳及專集、總集中擇其敍事述理之文讀之,其他姑置不讀。若學者自作,勿爲鈎章棘句之文,勿爲浮誕嵬瑣之詩,則不至勞積損志矣。[朱子曰:“歐、蘇文好處只是平易說道理,初不曾使差異底字換卻尋常底字。”又曰:“作文字須是靠實說,不可架空細巧,大率七八分實,二三分文。歐文好者只是靠實而有條理。”均《語類》一百三十九]
    一、政治書讀近今者。政治以本朝爲要,百年以內政事、五十年以內奏議,尤爲切用。
    一、地理考今日有用者。地理專在知今,一形勢,一今日水道[先考大川],一物産,一都會,一運道[水道不盡能行舟],一道路,一險要,一海陸邊防,一通商口岸。若《漢志》之證古,《水經注》之博文,姑俟暇日考之可也。考地理必有圖,以今圖爲主,古圖備考,此爲中學地理言。若地球全形、外洋諸國亦須知其方域廣陝,程途遠近,都會海口,寒暖險易,貧富強弱,按圖索之,十日可畢,暫可不必求詳,重在俄、法、德、英、日本、美六國,其餘可緩。
    一、算學各隨所習之事學之。西人精算,而算不足以盡西藝,其於西政更無與矣。天文、地圖、化、力、光、電,一切格物製造莫不有算,各視所業何學,即習可學之算,取足應用而止,如是則得實用而有涯涘。今世學人治算學者,如李尚之、項梅侶、李壬叔諸君,專講算理,窮幽極微,欲卒其業,皓首難期,此專家之學,非經世之具也。[算學西多中少,因恐求備求精有妨中學,故附於此]
    一、小學但通大旨大例。中學之訓詁猶西學之翻譯也,欲知其人之意,必先曉其人之語。去古久遠,經文簡奧,無論漢學、宋學,斷無讀書而不先通訓詁之理。近人厭中學者動詆訓詁,此大謬可駭者也。伊川程子曰:“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二程遺書》,《近思錄》引]朱子曰:“訓詁則當依古注。”[《語類》卷七]又曰:“後生且教他依本子認得訓詁文義分明爲急,今人多是躐等妄作,誑誤後生,其實都曉不得也。”[《答黃直卿書》]又曰:“漢儒可謂善說經者,不過只說訓詁,使人以此訓詁玩索經文。”[《答張敬夫書》]又曰:“向議欲刊《說文》,不知韓丈有意否,因贊成之爲佳。”[《答呂伯恭書》。此外言訓詁爲要者尚多]朱子所注各經,訓詁精審,考據《說文》者甚多。《潛夫論》聖爲天口,賢爲聖譯,可謂善譬。若不通古音古義而欲解古書,何異不能譯西文而欲通西書乎?惟百年以來,講《說文》者終身鑽研,汩沒不反,亦是一病。要之,止須通其大旨大例,即可應用。大旨不例者,解六書之區分,通古今韻之隔閡,識古籀篆之源委,知以聲類求義類之樞紐,曉部首五百四十字之義例。至名物無關大用,[如水部自有專書,示部多列祭禮,舟車今制爲詳,草蟲須憑目驗,皆不必字字深求者也]說解間有難明,義例偶有抵忤,則闕之不論。[許君書既有脫口逸,復多奧義,但爲求通六書,不爲究極許學,則功力有限斷矣]得明師說之,十日粗通,一月大通,引申觸類,存乎其人,何至有廢時破道之患哉?若廢小學不講,或講之故爲繁難,致人厭棄,則經典之古義茫昧,僅存迂淺俗說,後起趣時之才士,必皆薄聖道爲不足觀,吾恐終有經籍道熄之一日也。
    如資性平弱並此亦畏難者,則先讀《近思錄》、《東塾讀書記》、《禦批通鑒輯覽》、《文獻通考詳節》,果能熟此四書,于中學亦有主宰矣。

      目前的日期/时间是2024-05-09, 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