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最新主题

» 范子烨:中古時代的喉音藝術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

水墨习作一张

2013-06-15, 00:31 由 杨典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

附件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Attachment1111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138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花磎迹见泷行书《前赤壁赋》

2013-04-01, 13:09 由 杨典

图:藏花

附件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Attachment书法 00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8 Kb) 下载0次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Attachment书法 002.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3 Kb) 下载0次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Attachment书法 003.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6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银阁寺及其门前枯山水

2013-01-24, 11:48 由 杨典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

附件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Attachment银阁寺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85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杨典
    杨典
    Admin


    帖子数 : 1579
    注册日期 : 11-03-14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Empty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帖子 由 杨典 2012-06-05, 10:26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

    作者:饶宗颐


    郭店楚简的问世,引起中外对古书重新讨论的热潮。楚简里有《缁衣》全文,现在所知,香港中文大学和上海博物馆亦有《缁衣》零简,证明《礼记》里面有不少应该是先秦的书,并 非汉人所作。在马王堆汉初楚墓出土的《老子》后面的佚籍,有所谓《德行》的,是儒家的 著述,已经有不少中外学人研究;现在郭店简亦出现与此文字相同的简册,在竹简的开头标 记着"五行"二字,大家无异议地承认它正是子思的作品。荀卿在《非十二子篇》中说的" 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可能即指是篇。

    在郭店简《性命篇》之中有一段谈及人心喜愠的问题,和《礼记·檀弓》所引子游的谈话 ,文句颇有雷同,兹比较如下:



    《檀弓》下 楚简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

    咏斯犹,犹斯舞。

    愠斯戚,戚斯叹,

    叹斯辟,辟斯踊矣。


    喜斯慆,慆斯奋,奋斯羕(咏),

    羕斯猷,猷斯(舞)。,喜之终也。

    (愠)斯 (忧),(忧)斯,斯,

    斯(戁);(戁)斯通(踊)。通(踊),(愠)之终也。


    《檀弓》此文,是有子和子游同在一起的对话。有子说:"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有子意欲废去丧礼之踊,子游以为不可,说他"所刺于礼者,非礼 之訾"。

    楚简这段话的关键词是一"通"字,如果把这一字看作通,那就完全不通了。今按此字当释 "",从走从从足同义。《说文·走部》:",丧擗。从走,甬声。"又《足部》 :"踊,跳也。"今《仪礼》、《礼记》皆作"踊"。楚简不作踊,而作,即《说文》之 。《仪礼·士丧礼》、《礼记·杂记》及《丧大记》中,列出礼节,"成踊"、"不踊",都有所规定。擗字亦作辟,《邶风·柏舟》:"寤辟有。"辟和都训拊心。心为 擗,跳跃为。故云"辟斯踊"。字形从亡,以义推之,当指擗。,李零《 校记》 读为"作,喜之终也"。未安。按《说文·部》:",抚也,读与抚同。"又《手部》 :"抚,古文。"与此简形同,故当释"抚",而读为"舞"。甲骨文舞字异体作形( 《合》21417),从大从二亡,由此可证楚简以舞之作例之,简文从亡之亡,读为无;故 字得读作舞。字从心,业声,增戈旁,可释,《集韵·三十一业》:",惧也。" 者,《说文》:",敬也。"《商颂·长发》:"不不竦,百禄是总。"亦训恐。至 于愠字,《说文》云:"怨也。"《檀弓》"咏斯犹"句,宋本《御览》卷467引作"咏斯 摇"。

    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楚简这段文字仔细推敲,终于弄清楚了。把它与《檀弓》仔细比勘 ,知其原本是子游的谈话。他认为人的情绪,可分为喜、愠二大类,喜是欢愉快乐,愠是悲怨哀痛。楚简行文较繁,可以看出他用意的要点。他说"(舞)喜之终","(踊)愠之终 "。

    字原字作,上从囚,下从心,定为愠,正与《檀弓》符合。古代亲丧,孝子必拊心跳跃 ,故以"擗"为愠痛之极。舞则容易明白,所谓"不知手之舞之"是也。既知这段话出自子 游,我们看《非十二子篇》谈及《五行》之后,加上的评语说道"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郭店楚简记录子游这段话,记录者当然即是荀子所讽的"瞀儒",二千 年后居然从坟墓跑出来,足以反证郭店本之所载录,不少应是出于子思的著作,《五行》只 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五行》篇中涉及古代乐教的文字有一件十分重要,涉及儒家思想的论题,即"集大成"这 件事。

    无人不知孔子是被称为"大成至圣"的人物,这句话出自《孟子·万章》篇。大成二字富有特殊的音乐意义。

    孟子称赞孔子为圣之时,能集大成而以"金声"、"玉振"四字表扬之。金声是始条理,玉振是终条理。向来训诂家都采取乐章之"成"来解说大成,是正确的。今证之郭店本《性自命出》章:

    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

    闻歌谣,则舀()如也斯奋。

    听琴瑟之声,则诱(悸)如也斯。

    观《赉》《武》,则齐如也斯作。

    观邵(韵)(夏),则免(勉)如也斯佥(敛)......

    郑卫之乐,则非其声而从之也。

    凡古乐龙(宠)心,益乐龙指,皆教人者也。

    诸声字原皆作"圣",舀读为。《说文》:",悦也。"是章又云:"武乐取, 乐情。"《》应是指《周颂·赉》:"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武》即《周颂 ·(大)武》:"于皇武王,无竞维烈。"即韶;即夏字,指《肆夏》:"子闻韶乐,三 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益乐指繁声,手"指"妙用之,古乐则有裨于心灵, 其为宠于人也不一,此古乐与益乐殊科。韶夏,古乐也;郑乐之声,益乐也。

    此段文字叠用几个形容词的"如"字。试看《论语·八佾》下: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礼·大射仪》,纳宾后乃奏肆夏,乐阕后升歌,故曰"从之"。继以笙入,笙有声无辞 ,可辨其声,故曰"皦如"。继以闻歌,笙奏不断,故曰"绎如",而乐以"成"。《尚书 ·益稷》:"簫韶九成。"郑玄注:成,犹终也,每曲一终,变更奏。《礼记·乐记》云: "《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 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是《武》凡六成,视韶乐稍 杀矣,成亦谓之终。《佚周书·世俘解》记:"奏庸,大享,一终,三终。进万,献《明明 》三终,龠人奏《崇禹生开》,三终,王定。"三终即是三成。《诗·车攻》:"允矣君子 ,展也大成。"楚简《缁衣》引作:"也大成。"

    《诗·齐风·猗嗟》:"仪既成兮。"郑笺:"成,犹备也。"《周颂·有瞽》:"永观厥成。"《仪礼·少牢馈食礼》:"祝告:利成。"郑注:"毕也。"总观上引有关文献,"成"是乐备之义,不成问题。

    最值得注意而应该深入研究的是《五行》篇中所述关于金声玉振的解说,从精微差异的角度 加以剖析,和孟子大有出入。兹录《五行》其文如下:

    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君子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 也。金声而玉振之,有德者也。

    金声,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楚简缺文依帛书本补订。郭店简缺"有与始,无与"五字。马王堆帛书分明作"无与终也"。 详魏启鹏《校释》页12。李零改作"有与终",未确。)

    子思区分善与德为二系,善为人道,德为天道。人道之善有与始,有与终;而天道之德则有 与始而无与终,由有而反乎无。《五行》篇开头即说:"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 谓之行。"于"义"亦然。他所标揭的五行,是仁、义、礼、乐、知。他说"四行和谓之善 。"

    表之如下:

    人道金声善

    仁义礼乐有与始有与终

    天道玉振德

    形于内为德之行

    不形于内只是一般的行

    有与始无与终



    孟子之说较为简括,但谓为"始条理"、"终条理"而没有凸出"无与终"的"无"。马王 堆本《五行》说"有与始有与终,言与其(月豐=體)始,与其(月豐=體)终也","无与终者,言舍其(体) 而独其心也",无与终是舍其体,即不形于外。由有与终到无与终,推进一层次,由人而及于天,由有形到无形。他把玉振属之于德,有如陆子静之尊德性。我个人认为子思的重"无",《礼记》的《孔子闲居》,孔子对子夏大讲"三无"的道理,即无体之礼、无声之乐与无服之丧;无体之礼,岂非《五行》所说的"舍其(月豐=體)"乎。荀卿说子思"案往旧造说"安知 非本之仲尼乎?后代嵇康《声无哀乐论》主张"乐之为体,以心为主",宣称"无声之乐, 民之父母也"。魏晋之世,《子思子》原书尚存,对当时玄学家的乐论,自然有相当影响。"无与终"之为天道,是高级的善,故称之为"德"。子思对"德"的界定,认为形于内不 形于外谓之德。韩愈《原道》称"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似有取于此。子思学说,富有 形而上意义,孟子不能完全采用。荀子则讥其"僻远而无类,幽隐而无说"。战国末期,是 议兵游说、实用观点大行其道的时代,子思的形上学见解不易为人接受,自是理所当然的。

    金声玉振的道理,自从曾侯乙墓钟磬出土以后,有具体的物证,可供借鉴,使人们增加许多 真切的理解。古代乐悬的制度,天子四面名曰"宫悬",舞八佾(行列);诸侯去其南面,存三面,名轩悬,亦称曲悬,舞行六佾;大夫又去其北面,名曰判悬,舞行四佾;士曰特悬只 一面,舞行二佾(见《礼记》及贾谊《审微》)。有钟兼有磬,加之以舞,作为乐的全套。金声是击编钟,玉振指击编磬。前者孟子谓之始条理,后者谓为终条理。魏时,何晏著《乐悬 》一卷,惜已亡佚。友人L. von Faukenhausen 著 Suspended Music(乐悬)一书专谈编钟,有人要我为他写书评,因为无暇执笔,我向他说,应该进一步,再写编磬,目前出土有关磬的新资料甚多,正宜作综合研究,否则只有始条理,而没有终条理,还不能算是" 集大成"呢。

    《吕氏春秋·仲夏纪》记尧命夔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舞百兽,即取自《尚书》 "夔典乐"之说。山西出土新石器时代东下冯的打制石磬,殷墟武官村出殷代虎纹大磬,测 音均为#C。《尔雅》"大磬谓之毊"。郭璞注:"音嚣,以玉饰之。"这正是拊石,玉振的物证。殷卜辞有大夔之名,见《合集》24963:

    壬戌,王卜喜......

    ......大夔

    很可能殷时,夔亦列于祀典。殷代有乐,又盛行万舞,在卜辞中都有具体的记载。出土的编钟,只是三枚或四枚为一肆,测音则钟的正鼓与侧之间一般为大二度的音程,律制尚待研 究。《礼记·郊特性》记"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昭告于天地之间也"。故《商颂·那》云:"既和且平,依我磬声,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由磬声以致和平,可致神人以和的境界。殷人迎牲必先奏乐,卜辞之中万舞及用鼓乐的记载,多不胜数。乐纬《乐汁图征》:"鼓和乐于东郊,致魂 灵下太一之神。"《初学记》卷十五《雅乐》引《乐叶图征》,秦汉问郊祭祀太一之神,用鼓,称其乐曰和乐。

    子思既提高德为天道,故其《五行》中称德曰"天德"。其言曰:

    (金幾)而知之,天也。(金幾)也者,斋数也,唯有天德者,然后(金幾)而知之 。上帝临女,毋贰尔心。(马王堆本)

    (金幾)字,一说读为讥,察也;一说读为仉,精谨也。见《说文·人部》。"深练于事曰仉", 意思是极深研几。斋数是说能够把握变化之数,古代是指占筮者,乃能通其变。武王伐纣之 前,进万舞,奏《明明》三终。惠栋《佚周书》校本说《明明》即诗之《大明》。上举《五行》引用诗句即出《诗·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这诗句是牧野伐殷之役,诏示士旅皆宜一心戡敌,有上帝正在监视着 你们。德之所以为天德,是与神互为感应的!《诗·小雅·伐木》"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又《小明》"神之听之,或谷以女"。神是爱好和平,和平之音,是从"磬声"而来的。

    《乐记》也许出自公孙尼子,篇中多处强调礼外乐内之旨,又指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又 说:"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故先王制礼 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不可以人来化物,使人欲作无限度的滋长。故以礼乐化之,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皆化"。和即所以化物,今人谓之"感 化"。《乐记》在终结说在宇宙、闺门之内,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同听之,莫不和亲,故" 乐者,审一以定和"。

    子思之言"独其人心"其实亦即"审一以定和"的"审一"。"独心"与"审一",理正一 致。楚简《性》篇云:

    凡学者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矢,不如以乐之速也。

    乐之动心也,浚深舀(郁陶),其(央)则流如也以悲,条(悠)然以思。

    他认为乐是最容易使人感动。求诸于心,是不容易的,如假途于乐,无疑是一种方便手段, 所以说"不如近乐之速"。

    《楚简·语丛》又说:

    乐,备德者之所乐也。得者乐,失者哀。

    "乐"是兴善进德的工具,儒家十分重视。所以特别提倡乐教,使人浸润于天德化育之中。 最高的层次是"集大成"。孔子所以为至圣也以此。


      目前的日期/时间是2024-11-25, 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