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虞愻碑》
碑額刊:大唐故中散大夫使持節簡州諸軍事簡州刺史虞公墓誌銘并序。盖失。
1、補闕
《隋書•虞世基》載:(虞世基)長子肅,好學多才藝,時人稱有家風,弱冠早没。肅弟熙,大業末為符璽郎。次子柔、晦,並宣義郎。《虞愻碑》云:父熙,隨曆陽郡功曹,霍邑縣令,符璽郎。盖符璽郎為虞熙之最後官職。可補史闕。
《元和姓纂》之“虞姓”條載:生昶工部侍郎生茂世孙逊郎中历沔州刺史云荔之後。此句多為後世學者誤讀,有人認為有脫文,繼而認為此虞遜即是唐柳宗元《虞鳴鶴誄》及《先君石表陰先友記》中的虞當,此說甚為勉強。《先友记》云:“虞當,會稽人,為郭尚父從事,終沔州刺史。”虞當有子,即《虞鳴鶴誄》文中的虞九皋,與柳宗元為世交。《誄文》云:“毗赞尚父,休徽用揚。惟我先君,并時翱翔。洽主記室,蔚其耀光。”說的即是鳴鶴之父虞當之事。
今按《虞愻碑》,《元和姓纂》之“虞姓”條句讀應為:“(虞世南)生昶,工部侍郎。(虞荔)生茂世,(茂世)孙逊,郎中,歴沔州刺史,云荔之後。”碑文中“愻”字,俗書多作“遜”。《元和姓纂》作者林寶,對虞遜(愻)究竟是虞世南之後還是虞世基之後,看來還是知曉的。但他錯誤地把柳宗元文中虞當的“終沔州刺史”,误加到虞逊(愻)的头上(林寶與柳宗元時代相近,《姓纂》成書於812年,而柳宗元卒於819年),其實虞愻虞當兩人,在時間上相距約有百年。據碑誌,虞愻為簡州刺史,可補闕。
2、釋讀
公諱愻,字叔孫,會稽餘姚人也。
文中“愻”,俗字多作“遜”。曾良先生在《隋唐出土墓誌研究及整理》(齊魯書社出版)一書中,也曾提及此字,頗有見地。
賓門演化,登大麓以開虞。匡主立功,崇少康而構夏。盛德無沬,明祀不渝。垂範賁乎千古,象賢照乎百代。制盤根而緝政,漢表其能。韞精義以入神,吳稱其俊。羽儀聯蝧,珪紱相輝。邈彼聲華,獨冠人倫者矣。
文中“賓門演化,登大麓以開虞。匡主立功,崇少康而構夏。”先述虞姓之始由。
《尚書•舜典》:“賓於四門,四門穆穆。”《孔傳》:“四方諸侯來朝者,舜賓迎之,皆有美德,无凶人。”後用“賓門”指薦引賢才之機構。虞出於舜,“登大麓”者,或是指舜耕歴山之事跡。少康,為夏第六代君,時夏啟失國,后羿竊之。時少康避於有虞氏(舜出有虞氏,故亦稱虞舜),任庖正,並娶有虞氏之女為妻,後來有虞氏部落幫助少康複國,開創了上古三代史上的“少康中興”。故虞姓於少康而言,有“匡主立功”之說。
文中“盛德無沬,明祀不渝。垂範賁乎千古,象賢照乎百代。”為贊文。其中“沬”,通“昧”,昏暗之意。其中“垂範”,即垂示範例、樹立典範。劉勰《文心雕龍•詔策》:“﹝漢武帝﹞《策封三王》,文同訓典;勸戒渊雅,垂範後代;及製誥嚴助,即云厭承明廬,盖寵才之恩也。”其中“贲”,飾也(《說文》)。其中“象賢”,有效法先人賢德之意。“象”即“像”,有效法之意。劉禹锡《蜀先主廟》“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文中“制盤根而緝政,漢表其能。”疑指東漢虞延。虞延,東漢初年,陳留東昏人。史載虞延當政,對外戚甚為嚴厲,干政之風被杜絕,此事跡甚合文中所說的“制盘根”及“缉政”。《後漢書》對虞延子嗣并無无記載,祇錄有其從曾孫虞放,虞放殁於169年,考其年岁約是虞翻之祖父辈。那么,上推會稽虞氏始祖虞意,與虞延約是同辈之人。所以說,以虞延為餘姚虞氏先祖的說法,如果沒有更多的證據支持,是難以成立的。但所奇之處,是柳宗元《虞鳴鹤诔》也提到了虞延。這可能是初唐的餘姚虞氏家族,有以虞延為祖輩的通行說法。
文中第六句應指東吳虞翻。虞翻,字仲翔,三國吳人,官騎都尉,為餘姚虞氏始遷祖虞意之第六代孫。其中“俊”,字形近“雋”,索《敦煌俗字研究》,蓋“俊”之俗字。
文中“羽儀聯瑛,珪紱相輝。邈彼聲華,獨冠人倫者”亦屬家史贊文。其中“羽儀”,指居髙位而有才德之人,或被人尊重堪為楷模。《漢書•敘傳上》:“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儀於上京。”其中“瑛”,玉之光也(據《說文》),東晉庾闡《涉江賦》有云:“金沙逐波而吐瑛。”其中“珪紱”,指虞氏之歴代宦績。唐《阎(莊)君墓誌銘》有“葳蕤珪绂,舄弈輪軒。”之語。珪,為古中國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的禮器,依其大小,以別尊卑,後演化為朝官之笏。绂,古時為印紐的絲繩,亦指官印。
其中“紱”字,碑文作左“糹”右“夭”,檢索《碑別字新編》(秦公輯,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版),方知“紱”字。
曾祖山根披,梁士林館學士,中書舍人,戎威將軍,散騎常侍,太子中庶子贈侍中,諡德子。孝友忠貞之業,星辰河嶽之精。忝彼鳳闈,有光龍翰。
《南史》云:虞荔,字山披,會稽餘姚人也。《隋書》云:虞世基,字茂世,會稽餘姚人也,父荔,陳太子中庶子。而碑誌中卻為“山根披”,疑書者誤書,刊者誤刊。
文中“士林館”,如隋時文學館,唐時弘文館,集一朝頂級學士,亦有培育貴胄子弟之功能。《陳書•虞荔傳》云:梁武帝於城西置士林館,荔乃製碑,奏上,帝命勒之於館,仍用荔為士林學士。
“中書舍人”,魏晉時作中書通事舍人,掌傳宣詔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稱中書舍人,有起草詔令之職,並參與朝中機密。《陳書•虞荔傳》云:尋為司文郎,遷通直散騎侍郎,兼中書舍人。
“戎威將軍”,為雜號將軍,漢置。《陳書》及《南史》并無虞荔有“戎威將軍”之號。
“太子中庶子”,即為太子侍從。《藝文類並無聚•卷四十九》云:漢書百官表曰“太子中庶子,如侍中。” 又曰“太子太傅屬官,有庶子。”《陳書•虞荔傳》云:髙祖崩,文帝嗣位,除太子中庶子,仍侍太子讀書。尋領大著作、東揚揚州二州大中正,庶子如故。《傳》中的大中正與大著作,應是虞荔宦途的最髙成績,碑誌并未提起。
“侍中”,秦代即有,為丞相之“史”(屬員),以往來殿内奏事,故名。漢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加此官名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從。秦、漢“侍中”員額无定。魏、晉定為四人,加官者不在限額内,職責與秦、漢有所不同,虽在近側,卻不任雜務,與散骑常侍同备顧問應對,拾遺補闕,遂成清要之官。魏時已成為加衔,不僅成為三公、執政的加衔,而且直接參與朝政。梁、陳相沿,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文中“諡德子”,《陳書•虞荔傳》云:天嘉二年卒,時年五十九。文帝甚傷惜之,贈侍中,谥曰德子。
文中“孝友忠貞之業,星辰河嶽之精。忝彼鳳闈,有光龍翰。”蓋是對虞荔一生之總結。
虞荔著有《鼎錄》一書,收錄在清《四庫全書》中。據《四庫大辭典》云:《鼎錄》為記載陳代以前歴朝帝王、大臣所鑄各种鼎類之書。記載從黄帝至陳宣帝所製之鼎,凡四十九事。簡略記載製鼎之帝王,製鼎之時間,鼎之形狀,所用材料,鼎之名稱,鼎上所鑄文字及字體,有的還記載了鼎所藏之處。
祖基,陳尚書左丞,隨內史舍人、內史侍郎,金紫光祿大夫。器廼萬夫之傑,文為九變之宗。思動髙飆,氣清雄偉。漢歴方謝,廊廟求荀奕之材。晉德已衰,社稷豈張華之寄?
文中“祖基”,即虞世南之兄虞世基,字懋世。《元和姓纂》作“茂世”。
“陳尚書左丞”,《陳書•虞世基傳》云:仕陳,釋褐建安王法曹參軍事,歴祠部殿中二曹郎、太子中舍人。遷中庶子、散騎常侍、尚書左丞。
“隨內史舍人”,《陳書•虞世基傳》云:及陳滅歸國(指隋朝),為通直郎,直内史省。貧無產業,每佣書养親,怏怏不平。嘗為五言詩以見意,情理凄切,世以為工,作者莫不吟咏。未几,拜内史舍人。《陳書》雖未明言虞世基在隋有“内史舍人”之官,但既已“歸國”,當指隋朝。
“內史侍郎”,《陳書•虞世基傳》云:煬帝即位,顧遇彌隆……俄遷内史侍郎
“金紫光祿大夫”,《陳書•虞世基傳》云:遼東之役,進位金紫光祿大夫。
後四句,皆是褒揚之言。文中“廼”,同“乃”,《玉篇》云:與乃同,語辭也。《詩•大雅》有“廼立皋門,廼立應門”之語。文中“九變”,初義為用兵之多種變機,後延伸為複雜多變。“氣清雄偉”之“偉”,碑文作“律”,為“偉”之俗字。
文中“漢歴方謝,廊廟求荀奕之材。”荀奕,字玄欣,曾在西晉滅後,在江左輔佐晉元帝,開創了短暫的中興時期。文中“晉德已襄,社稷豈張華之寄?”張華,西晉時人,字茂先,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縣)人。“張華之寄”,即著名文學篇章《鹪鹩賦》也。張華通過對鸟禽之褒貶,抒發政治觀點,由是聲名始著。後官至司空,封壯武郡公。晉惠帝時,在八王之亂中,遭趙王司馬伦殺害,夷三族。後兩句,雖然是說虞世基有荀奕之材,卻是張華之結局,但輔以前句之贊美,可看作是對虞世基一生功過進行了極努力的辯解。
父熙,随曆陽郡功曹,霍邑縣令,符璽郎。德祖名公之胤,泰初人望之先。國既麟趾俱傾,家亦鳳巢同覆。瞰室之災靡救,鑿楹之訓有歸。
父熙。即虞世基之子。虞世基有數子,但虞熙并非長子。《陳書•虞世基傳》云:長子肅,好學多才藝,時人稱有家風,弱冠早没。又云:肅弟熙,大業末為符璽郎,次子柔、晦,並宣義郎。故可知,在虞肅亡後,虞熙成為了嫡子。
《陳書•虞世基傳》對虞世基一家將要到來的災禍,作了這樣生動的描述:(宇文)化及將亂之夕,宗人虞伋知而告熙曰:“事勢以然,吾將濟卿南渡,且得免祸,同死何益!”熙謂伋曰:“棄父背君,求生何地?感尊之懷,自此诀矣。”及難作,兄弟競請先死,行刑人於是先世基殺之。
由此觀之,虞熙之為人臣,為人子之道德品格,在其父親虞世基之上。
文中“國既麟趾俱傾”,指隋亡;“家亦鳳巢同覆”,即家亡。“瞰室之災”,在其它文獻中亦作“瞰室贻災”,“瞰”有自髙而下俯視之意,此句延伸為自上而下坍塌的不可避免的災難。“鑿楹之訓”,用晏子鑿楹納書之典,《晏子春秋•雜下三十》:“晏子病,將死,鑿楹納書焉。謂其妻曰:‘楹語也,子壯示之。’”後世以“楹語”為遺言、遺囑。“有歸”兩字,可作兩種理解,一是言其父虞熙繼續了傳統操守,堅守了道德律令,代父赴死,二是其父言行之光榮載在史冊,以及給予子孫的榜樣作用。
公希代生德,非常誕粹。摶風逸翰,託彼樊林之餘。照廡奇姿,逈出炎崐之燼。年甫六歲,遽嬰家禍。至性之威,事切人祇。苴葈之哀,老成斯屬。明以居用靈臺,為照物之區。智以乘機神府,開濟時之略。鉤深源於意遠,慱期識於自然。提領摽強學之資,體要踐多能之地。納緗墳於遠度,不以志業髙人。包雅頌於玄闕,不以英奇累物。激楊黼藻,振動宮商。翰以為林,蟠木跨三千之境。藝亦成圃,云夢開九百之田。有正始之音,有建安之律。苗賁皇漢,南餘彥價。重汾川陸士衡,江左遺材,聲雄海甸,先達光其聞望,後進仰其風徽。臺衡之器有憑,端揆之圖何遠?
此段是對“虞愻”之品格、性情、才華等諸方面的總結。
文中“希代生德,非常誕粹”。希代,即希世也。诞粹,有诞生美好之意。此為古碑誌常用飾美之詞。如《大唐潞州長子縣白鶴觀之碑》:“辰像授精,山河誕粹。”此前後句同義,言虞愻有希世之美好品德。
文中“摶風逸翰,託彼樊林之餘。照廡奇姿,逈出炎崐之燼。”屬對文。大難不死,當有後福,此句講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摶風”,語出《莊子•逍遙遊》:“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即旋風。後人因稱乘風捷上為“摶風”。
“逸翰”,強健之鳥翅。李白《大鵬賦》有“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飇而長驅。”
“樊林”即樊亂之林,可作樊牢解。
“照廡”,或是建築之一種。譬如後世之照壁、照牆。《說文》云:廡,堂下周屋。劉禹锡《百花行》有“满庭荡魂魄,照庑成丹渥。”
“逈”,古同“迥”。《說文》云:迥,遠也。
“炎崐”,炎有焚燒之意,崐為崐岡,山名,傳說山上出玉石。語出《尚書•胤征》:火炎崐岡,玉石俱焚。炎崐之燼,既是劫後餘生,也是鳳凰涅槃。
文中“年甫六歲,遽嬰家禍……靈臺為照,物之區智。”書寫他蒙難及成長的過程。
虞世基和他的兒子們,死於宇文化及之手。宇文作亂的年代,是在隋義寧二年,也即是唐武德元年(618年)三月,按碑誌所刊,虞愻此時為六歲。那麼,至儀鳳四年(679年)應當是六十七歲,但碑文刊以“春秋七十”。若以儀鳳四年,虞愻恰好春秋七十計,上推至武德元年蒙難之時,虞愻當是九歲。
或是存在書寫或刊刻上的失誤,但“年甫六歲”與“春秋七十”,總得有一個是對的。姑且取其“春秋七十”,來作本文的考論。
“嬰”,觸也,纏繞也,詞如嬰疾。
“威”,通“畏”,虐害之意。“事切人祇”之“切”,為俗字,左旁“七”作“十”,“祇”即“神祇”之“祇”,或作“事切人神”。江淹《水上神女賦》:“奄人祇之彷像,共光氣而寂寥。”《舊唐書•德宗紀上》:“赖天地降祐,人祇協謀。”
“苴枲”,指用麻布所製喪服。此句意謂,經少年喪父失家之痛,因此而變得老成。
文中“明以居用靈臺,為照物之區。智以乘機神府,開濟時之略。”亦為對文。“靈臺”,指心或心靈。《莊子•庚桑楚》:不可內於靈臺。“區”者,區別也。“神府”,犹言靈府,即精神之宅。《晉書•文苑傳論》:“季鹰縱誕一時,不邀名壽,《黄花》之什,濬發神府。”唐骆宾王《上瑕丘韋明府啟》:“靈襟轉璧,絢逸照於蘭池;神府惊蘋,韵清音於桂浦 。”“濟時”,犹言濟世、救時。
文中“鉤深源於意遠,慱期識於自然。”“遠”,又疑似“返”或“延”,但文義不通。《周易•繫辭上傳》有“探賾索隐,鉤深致遠。”故釋作“遠”。“慱期識於自然”疑為“慱識期於自然”之誤。慱,即博也。慱識,即博識。
文中“提領摽強學之資,體要踐多能之地。”頌揚虞愻之勤勉及才學。
“提領”,有掌握要領之意。潘尼《答傅咸》:“悠悠群吏,非子不整;嗷嗷眾議,非子不靖。忽荷略紐,握綱提領;矯矯貞臣,惟國之屏。”摽,為“標”之俗字,唐碑中“扌”“木”不分。“強學”即“強學力行”,與後文之“多能”互成因果。
“體要”即謂領悟要旨,與“提領”近義。葛洪《抱樸子》:“凡養养者,欲令多闻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多能”,即指多方面才能。《論語•子罕》:“大宰问於子貢曰:‘夫子聖者歟?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文中“納緗墳於遠度,不以志業髙人。包雅頌於玄闕,不以英奇累物。激楊黼藻,振動宮商。”此句頌虞愻之包容氣度。“緗墳”與“雅頌”對,但不知謂何物。但緗墳既在遠度,有賤俗之意,與髙貴的玄闕雅頌相對,這是無疑的。
“遠度”,器度髙遠之意。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有“如何懷土心,持此謝遠度。”之句。
“志業”,即志向與事業。沈約《臨川王子晉南康侯子恪遷授詔》:“門下侍中臨川王子晉,志業清敏,器尚夷通。”
“雅頌”,即《詩經》之“風雅頌”,多用於文詞之髙雅和髙貴。
“玄闕”泛指宫闕。吳質《答東阿王書》:“至乃歴玄闕,排金門,升玉堂。”
“楊”為“揚”之俗體,作“激揚”。“黼藻”,指華美之辭藻。謝朓《酬德賦》:“有杞梓之貞心,協丹采之輝被;伊吾人之陋薄,虽黼藻之何置。”曹融注:“黼藻,謂華美之辭藻。”“累物”,為累人之物,即不以英奇而成累人之物。
文中“翰以為林,蟠木跨三千之境。藝亦成圃,云夢開九百之田。”兩句為對文,十分工整。
“蟠木”典出《大戴》:“(颛頊)乘龍而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孔廣森補注:“《海外經》曰:東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樹,屈蟠三千里,裴駰謂蟠木即此也。”
“云夢”為古大澤,在楚,多見於史籍及文學作品。司馬相如《子虚賦》:“楚有七澤,其小者名云夢,方九百里。”
文中“有正始之音,有建安之律。苗賁皇漢,南餘彥價。”之“正始”與“建安”,為兩朝代年號。“正始”是魏齊王曹芳的年號,而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正始之音,即正始文學,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揉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士風流,盛於洛下。建安之律,指建安文學,以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為代表。
“苗”,指子孙後代,例《李翊碑》:其先出自箕子苗。“贲”,有修飾之意,《說文》云:贲者,飾也。“皇漢”猶言大漢,也作漢民族總稱。班固《西都賦》:“盖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河洛矣。”
“彥價”,即名士之聲望。《爾雅》云:美士為彦。“價”有聲望之意,杜牧《史將軍二首》有“百戰百勝價,河南河北聞。”之句。
文中“重汾川陸士衡,江左遺材,聲雄海甸,先達光其聞望,後進仰其風徽。臺衡之器有賃,端揆之圖何遠?”為贊語。
“陸士衡”即西晉名士陸機,字士衡,吳郡華亭人,吳丞相陸遜之孫,陸抗之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陸機傳》)
“江左”,即長江以南地區,古代在地理上以東為左,江東故稱“江左”,也指南朝東晉、宋、齊、梁、陳各朝统治區域。“遺材”,指未被發現或未受重視的人材。唐代元結《題孟中丞茅閣》詩云:“公欲舉遺材,如此佳木歟?”
“海甸”,有概括地域遠近之意。《說文》:甸,天子五百里地。段注:甸,王田也。所以說,甸近而海遠。
“先達”指德行髙、學問深的知名先辈。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有“從鄉之先達持經叩問”之語。“聞望”即聲望或名望。葛洪《抱樸子•百里》:“或父兄貴重,而子弟以聞望見選。”
“後進”,指學識或資歷較淺的後輩。《後漢書•孔融傳》有“喜誘益後進”之語。“風徽”,指風範和美德。謝瞻《於安城答靈运》詩:“綢繆結風徽,烟煴吐芳訊。”
“臺衡”,喻宰輔大臣。陸機《贈弟士龍》詩:“奕世臺衡,扶帝紫極。”“臺衡之器”即虞愻也,所“憑”者,“遺材”之材也。
“端揆”,泛指相位。宰相居百官之首,總攬國政,故稱。
貞觀七年,奉 勑以忠孝兼著令直秘書省著作局。云閣不刊之奧,瞬息稽疑。蓬山未辨之文,一言咸暢。遷右衛率府錄事參軍,又轉左監門率府長史。智効惟允,官次有功。
貞觀七年,公元632年。
秘書省,是古代專管國家藏書的機構。自東漢後期設立秘書監起,至南北朝升為秘書省。唐代秘書省名列六省之一,但行政上受中書省管轄,領著作、太史二局,設有副職秘書少監二人。隋秘書省領著作郎曹,設著作郎二人,從五品上,隋煬帝大業三年增為正五品,其後又降為從五品。唐秘書省領著作局,置著作郎二人。《唐六典》載,秘書省設有“監一人,少監二人,丞一人,秘書郎四人,校書郎八人,正字四人,主事一人,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典書八人,楷書手八十人,亭長六人,掌固八人,熟紙匠十人,装璜匠十人,笔匠六人。”著作局設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四人,書令史一人,書史二人,校書郎二人,正字二人,楷書手五人,掌固四人。”貞觀七年,虞愻因“忠孝兼著”而被分配到秘書省著作局。“直”者,值也。
文中“云閣”,即芸閣,為朝廷藏書處,即秘書省。周行己《哭吕與叔》:“芸閣校雠非苟祿,每回髙論助經綸。”
文中“稽疑”,指考察疑事。《管子•君臣》:“故正名稽疑,刑殺亟近,則內定矣。”
文中“蓬山”,為官署名,即秘書省的别稱。王勃《上明員外啟》:“更掌蓬山之務,麟圖緝謚。”《舊唐書•劉子玄傳》:“蓬山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
文中“右衛率府”及“左監門率府長史”見《蘭陵公碑》釋文。
文中“智効”,亦作“智效 ”,即智能足以担當,或以智能效力之意。語出《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王儉《褚渊碑文》:“恪居官次,智效惟穆。”“允”,有公平誠信之意。
“官次”,指職守或官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
遷趙州司功參軍,又遷荊州兵曹參軍。趙國寶之地,務實殷繁。荊人玉璞之鄉,俗多趍競。揮毫察訟,咸各有神。
趙州,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在漢為平棘縣,晉為趙國,隋開皇元年(581年)改趙州為趙郡,開皇三年(583年)罢趙郡為趙州,後又作趙郡。唐武德初年(618年)改趙郡為趙州,治所柏鄉,武德四年(621年)州治所遷平棘,武德五年(622年)趙州改名栾州。貞觀初年(627年)栾州復名趙州,治所平棘,屬河北道,下領:平棘、栾城、元氏、瘿陶、贊皇、柏鄉、臨城、昭慶(今隆堯)。中唐時,屬成德節度使。
司功參軍,即司功參軍事。两漢郡僚佐有功曹史,歴代同。北齊及隋初稱功曹參軍,隋文帝改司功參軍,煬帝改司功書佐。唐代,府稱功曹參軍,州稱司功參軍,縣稱司功佐。掌官員、考课、祭祀、禮樂、學校、选舉、表疏、医筮、考课、喪葬等事。
荊州,即今湖北省荊州市。據《舊唐書》載,唐代荆州治所江陵府。武德初年,曾為蕭銑所據。武德四年,平銑,改為荊州,領江陵、枝江、長林、安興、石首、松滋、公安七縣。
兵曹參軍,亦稱司兵參軍。漢司隶校尉屬官,有兵曹從事史,有軍事則置之以主兵事。北齊各州有中兵、外兵、騎兵等參軍,郡有兵曹掾佐。隋各州及左右衛等軍府有兵曹參軍。唐諸衛府、東宫諸率府、王府、京府、都督府、都護府均稱兵曹參軍,諸州稱司兵參軍,掌軍防烽驛門禁田猎儀仗等事。
“趙國寶之地”,或有脫文,該句與下句應是對文。或是“趙(州)國寶之地”,或是“趙國(?)寶之地”,北朝時,趙州為趙國。
殷繁,有富裕、繁盛之意。司空圖《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貨殖殷繁,井閭瑱咽。”
“趍竟”,“趍”即“趨”。“趨競”,即奔走鑽營、爭名奪利。顏之推 《顏氏家訓》有“須求趨競,不顧羞慙”之語。“竟”字,碑書作上“暜”,下“儿”,為“競”之俗文。
累遷詹事丞、恒州司馬、幽州長史,又遷奉輦大夫,尚書工部郎中。入便侍輦,出則題與。司會俟材,載虛清覽之觀。禮闈填務,大啟文昌之宮。惟帝其難,惟賢是擇。乾心有睠,愽訪時英。公即偉材,允膺明試,含香所寄,朝聽攸歸,露冕百城。是稱邦牧,建旟千里,必在惟良是用。
“詹事丞”。詹事,太子府官名。詹,唐代碑誌亦作“瞻”。 詹事的辦公地點,稱作“太子詹事府”,《唐六典》載太子詹事府,領詹事一人,少詹事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錄事二人,令史九人,書令史十八人。虞愻之詹事丞,依《唐六典》,設有二人。《漢書百官表》載:詹事,秦官,掌皇后、皇太子家,秩二千石。應劭注云:詹,省也,給也。《唐六典》載:隋開皇二年罢之(詹事府),皇朝復置……太子詹事之職,統東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舉其綱紀,而修其職務。
“恒州”,今山西大同。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改舊都平城(即大同)司州為恒州。北齊北周因之。隋初廢入馬邑郡。唐武德六年(623年)置北恒州。貞觀十四年(640年)改名云州,治定襄縣(即今大同市)。可知虞愻除恒州司馬一職時間,在貞觀十四年(640年)之前。“司馬”,漢武帝定製,主武也,掌管軍事之職。南北朝時,諸將軍開府,府置司馬一人,位次於將軍,掌本府軍事。
“幽州”,漢十三刺史部之一。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城區大興縣西南部的廣安门附近。漢代之幽州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魏晉以後,幽州轄境縮小,至北魏時仅領燕、範陽、漁陽三郡。隋煬帝大業初罢州置郡,改幽州為涿郡,唐武德元年復為幽州。“長史”,亦稱別駕。唐以前,朝廷各部及王府,皆設有長史,其職能為輔助長官辦公。至唐代,州刺史亦設立長史,名為刺史佐官,并無實職。
“奉輦大夫”,近侍官名,唐龍朔二年前,作“尚輦奉御”(古謂人牵為輦。春秋宋萬以乘車輦其母,秦始皇乃去其輪而輿之,漢代遂為人君之乘)。《文獻通考》載:“漢、魏、晉并太仆屬官,車府令掌之。東晉省太仆,遂隶尚書驾部。宋、齊、梁、陳車府,乘黄令、丞掌之。後魏、北齊則乘黄、車府令兼掌之。後周則司車輅主之。隋又乘黄、車府令丞掌之。煬帝置殿内省尚輦局,奉御二人。唐因之,龍朔二年,改為奉輦大夫,咸亨元年復舊。”可知虞愻遷奉輦大夫的時間,在龍朔二年(662年)以前。
“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構,六部之一,長官為工部尚書。隋開皇二年始設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與吏、民(度支)、禮、兵、刑並稱六部。唐代工部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山澤、屯田、工匠、諸司公廨紙笔墨之事。其屬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以上四部設郎中各一人,從五品上。未知墓主虞愻究竟哪一部擔任郎中。
“入”,即在朝。“出”,即外出之地方官員。“侍輦”,指上文“奉輦大夫”之職,服侍皇帝出行,為宮中近侍。文中“與”,為“輿”之俗字。“題與”即“题輿”,景仰和搜尋賢達之士之意。楊炯《從甥梁錡墓誌銘》:“桓温之徵謝奕,暫為司馬之官;周景之禮陳蕃,仍降题輿之命。”
“司會俟材,載虛清覽之觀。禮闈填務,大啟文昌之宮。”為對文。其中“司會”,為官名,《周禮》謂天官所屬有司會,職掌為輔助太宰考核各官府政績,接受貢賦,征收賦稅,,稽查考核收支及吏治情況。其中“載虛”,可釋作“務虛”,蓋指虞愻“詹事”、“長史”之類閑職。“清覽”一詞,多出古人書信,作敬辭用,意謂敬請閱覽,但在此處或釋作“上級考核”。
“禮闈”,指尚書省。漢代尚書省在建禮門内,又近禁闈,故稱禮闈。蓋指虞愻日後入為工部郎中。
“惟帝其難,惟賢是擇。乾心有睠,愽訪時英。公即偉材,允膺明試,含香所寄,朝聽攸歸,露冕百城。是稱邦牧,建旟千里,必在惟良是用。”與上句同屬贊文。
“惟帝其難”語出《尚書•皋陶》:知人則哲,惟帝其难之。意即“尧、舜那樣的帝王也不易做到”。
“乾心”,即帝心。“睠”,同“眷”,恩顾和器重。即受到皇帝的器重。
“愽”,同“博”,《正字通》謂“博字之譌。”博,即廣大之意。
“允膺”,犹言承當。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公以宗室羽儀,允膺嘉選。”
“明試”,即考察。語出《尚書•堯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含香”,指侍奉君王。應劭《漢官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其下奏事。”《通典》釋:“尚書郎口含雞舌香,以其奏事答對,欲使氣息芬芳也。”
“朝聽”,指朝廷或帝王的聽聞。《晉書•桓温傳》:“操弄虚説,以惑朝聽。”
“露冕”,指官員治政有方,皇帝恩寵有加。陳寿《益都耆舊傳》:“郭賀拜荊州刺史。明帝巡狩到南陽,特見嗟嘆,賜以三公之服,黼黻旒冕,敕去幨露冕,使百姓見此衣服,以彰其德。”語出此典。“冕”,碑書作“冤”,為“冕”之俗書。
“邦牧”,即州長,刺史。髙適《单父逢鄧司仓有贈》詩:“邦牧今坐啸,羣賢趨紀綱”即是。
“建旟”,亦稱刺史之象徵。古時冬季大閱,一州之長立旟旗以為標誌,象徵士師之勇猛﹑敏捷。建,樹立。旟,描有鳥隼之旗。
授公陳州刺史,遷澤州刺史。甿俗難化,歴代罕工。刑政易舛,其來自昔。公虛舟獨運,革弊於無累之心。靈策潛通,息訟於未萌之際。三藩具理,頻閒帝心。
“陳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舊唐書•卷三十八》云:陳州上。隋淮陽郡。武德元年,讨平房憲伯,改為陳州,領宛丘、箕城、扶樂、太康、新平五縣。貞觀元年,廢扶樂、箕城、新平三縣,復以沈州之項城、溵水二縣來屬。
“澤州”,今山西澤州縣。《舊唐書•卷三十九》云:澤州上。隋長平郡。武德元年,改為盖州,領髙平、丹川、陵川,又置盖城四縣。又於濩澤縣置澤州,領濩澤、沁水、端氏三縣。三年,於今理置晉城縣。六年,廢建州,自髙平移盖州治之。八年,移澤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盖城。貞觀元年,廢盖州,自端氏縣移澤州於今治。
“甿”通“氓”。《說文》云:甿,田民也。“甿俗”,即“民俗”。“罕工”之“工”,通“功”,意謂歴代難有功效。
“刑政易舛,其來自昔。”即是通過刑政的方法來治理民眾,易於出錯,從來就是這樣的。
“虛舟獨運”亦作“獨運虛舟”,“虛舟”即“輕舟”,“獨運”為獨自運作和謀劃。“革弊”之“革”,碑書作“草”,文義不通,蓋“革”之俗字。“無累之心”,本意為“無牽掛之心”,此應釋作“無私之心”。
“三藩”之“三”為虛指,意多。“藩”指虞公所曾經治理的陳、澤諸州。“頻閒”之“閒”,碑書作“蕑”,為“閒”之俗書。
遷簡州刺史,途系赤里之街,壤對白華之水。程羅僭溢,卓鄭兼并,纔及下車,擁豪斂跡。
簡州,今四川簡陽市。簡陽者,即簡州陽安縣。《舊唐書》載,在劍南道,武德三年分益州置。天寶元年,改為陽安郡。乾元元年,復為簡州。觀碑文所述,虞愻遷簡州刺史的時間,當在儀鳳年間。
“赤里”,地名,在今四川成都市。公元前四世紀,古蜀國曾遷都赤里。公元前三世紀,張儀、司馬錯滅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里街。
“白華”,蓋蜀水,未明待考。
“程羅”之“羅”,碑書作“蘿”,為“羅”之俗體。“程羅”為漢代富翁程鄭和羅褒的並稱。“僭溢”,犹言過分。袁宏《後漢紀》有“賞不僭溢,刑不淫濫”之語。“卓鄭”,為卓氏與程鄭之並稱,皆是漢代富豪。“擁豪”,即指數量眾多之豪族。
潁川循吏,未登朝宰之榮。京兆神途,奄絕人間之事。殲良遂往,何痛如之。以儀鳳四年三月廿六日,終於公館,春秋七十。詔賜物四十,叚令州司為造靈輂,家口並給,傳乘發遣。隨軒之鷹,指歸路以回翔。儛塋之鶴,對荒郊以鳴慕。
潁川,郡名,治陽翟(今河南禹州)。“潁川循吏”,即把虞愻比作西漢良吏黃霸。
儀鳳四年,公元679年。當年六月,改調露元年。
“叚令”,即“假令”。
此段講虞愻於儀鳳四年三月二十六日,終於簡州刺史府,享年七十。隨後,朝廷下令州司給虞愻造靈車,並給虞愻的家人以物資和車輛,保准他們回到神都洛陽。
以永淳元年十月廿六日,遷厝於邙山之北原禮也。夫人吳興沈氏,同歸祔於使君之塋。嗣子思貞等,嬰集慕而崩心,懷匪莪而殞魂。方慟裂於泉壤,幾攀號於窀穸。痛羈旅之窮阡,思故鄉之遠陌。松梚搖響,柳軒回跡。山含秋而樹黃,野乘朝而霜白。懼葭舛之遄從,畏桑田之屢易。圖盛烈與英風,並紛綸於幽石。其銘曰: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距離虞愻去逝已三年有餘。按文中“遷厝”,即虞愻之靈柩一直未曾真正落葬。
“邙山”,跨洛陽、孟津、偃師三境。“邙山之北原”,即是北邙。自古以來,就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至今為止,邙山已出土六千餘方碑石墓誌。邙山陵墓群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興沈氏,同歸祔於使君之塋。”據文義,虞愻在簡州亡故時,沈氏尚在世。沈氏後卒,才“同歸祔於使君之塋”。吳興沈氏,為南方土著豪族,自南北朝晚期至隋末,對中國政局產生過相當影響。
“思貞”,即虞愻之子,虞思貞。
《唐代墓誌彙編》開元123,《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和州刺史上柱國琅琊縣開國伯顔府君墓志銘》云:公諱謀道,字宗玄,琅琊臨沂人也……夫人會稽郡會稽虞氏,隋內史侍郎世基之孫,簡州刺史遜之女。行以門高,妻隨夫貴,雖後先暫隔,而丘壑同歸。即以其年(開元九年)十月十日合葬于河南縣界之北邙山禮也。
據《顏府君墓誌》,可知虞遜尚有一女,歸於琅琊顏氏。但此誌中云顏妻“虞氏”為“隋內史侍郎世基之孫”,實誤,應作“隋內史侍郎世基之玄孫”、“隋符璽郎熙之孫”。誌中“愻”作“遜”,為“愻”之俗書。
邈矣姚丘,神圖叶帝。道全虞國,功匡夏裔。益地無滅,鈞天有契。藹藹昌輝,綿綿遠繫。〕明德之祀,代有英人。三殳誕粹,七輝窮神。惟祖惟考,榮髙縉紳。降靈彶屬,家聲有鄰。〕槀器惟明,鉤深則妙。宅心惟遠,乘機則照。聲實載融,志業兼劭,析包眾革,理該群要。〕藝優揚歴,道茂登朝。躍鱗溟海,憖翰扶搖。化漸方牧,譽動天曹。亭亭峻峙,奕奕孤標。〕千月不留,四先交謝。人事紛糺,生涯戀化。森落髙秋,舟沉厚夜。縞駟方遠,素軒俄駕。〕落照蒼茫,平蕪超忽。野煙互舉,山雲出沒。鳥思臨風,松悲對月。激楊終古,聲方靡歇。〕
誄文,按其用韻,可分作六部分。一、“邈矣姚丘”至“綿綿遠繫”,敘姓氏及先祖之來歴。二、“明德有祀”至“家聲有鄰”,敘餘姚虞氏之代有英人,敘祖考之光榮。三、“槀器惟明”至“理該群要”,敘墓主之材質。四、“藝優揚歴”至“奕奕孤標”,贊墓主生前之功績。五、“千月不留”至“素置俄駕”,敘墓主之逝世。
六、感歎身後之蒼茫。
3、小結
墓主虞愻,不見於史籍。但其父其祖,皆能在史籍中落實,碑誌中的一些職官經歷,能補充史籍之不足。在未接觸到《虞愻碑》之前,我一直認為虞世基一脈,已盡亡於武德元年的宇文化及之手。但今日看來,虞世基的兒子們,把這一血脈延續了下來。按虞愻葬於洛陽邙山的信息來看,與虞世南有所不同的。當時的虞愻應該是定居於洛陽,而世南一脈均居於長安(其女虞秀姚及晚唐虞九皋)。
虞世南卒時,虞愻二十九歲岁(按虞愻卒於儀鳳四年,春秋七十計)。按虞愻二十四岁進入弘文館著作局來看(貞觀七年),似乎能感覺到虞世南的存在。唐代處於傳統選舉制度向科舉制度轉化的過渡時期。但初唐時期並不是完全的科舉製,與科舉並行的,還包括由漢至南北朝的察舉制。這種察舉製,已大大地不同於南北朝時期帶有門閥特徵的察舉製和九品中正制,虞愻以“忠孝兼著”而進仕,類似於察舉常科中的舉孝廉。舉孝廉者,通常會入署為郎官,承擔宫廷宿衛,使“觀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務,然後經選拔,根據品第結果被任命不同職位。虞愻之“忠孝兼著”而直弘文館著作局,遷右衛率府錄事參軍,又轉左監門率府長史;遷趙州司功參軍、荊州兵曹參軍;累遷詹事丞、恒州司馬、幽州長史,具有以察舉制進仕的明確特徵。但既是察舉,必需舉薦之人,我猜測推薦虞愻進入著作局的力量,來自虞世南。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虞世南自武德即進入弘文館擔任學士,至貞觀年間,應已聚集了相當的人脈與聲望,他既可以自己推薦,也可以委託別人推薦虞愻。就推薦人之能量來分析,有著比較充分的現實基礎。
二、虞世南對其兄長,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舊唐書•虞世南傳》載:“及至隋灭,宇文化及弑逆之际,世基為内史侍郎,將被诛,世南抱持號泣,請以身代,化及不納,因哀毁骨立,時人稱焉。”虞世基既死,他的幾個兒子也同時赴死,剩下的大概祇有虞世南的侄孫輩了。其時按虞愻之父虞熙為長,而虞愻又祇有六歲,或這侄孫輩也僅存虞愻一人了。如此看來,虞世南在七十餘歲之時,感覺自己時日不多之時,推薦其嫡親侄孫虞愻進入弘文館著作局,也有感情上的基礎。
碑誌所涉及的人物,連墓主共有六人:即曾祖虞荔、祖虞世基、父虞熙、墓主虞愻、吳興沈氏(墓主妻),虞思貞(墓主子)。
由商略于2011-04-12, 13:04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