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的背后:应坚守人类生存的“中间值”
王西平
有一些历史就不该忘记,帮大家温习一下,算是题外:
1885年,英国颁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恋的法令。十年后, 著名英国诗人王尔德Oscar Wilde因同性恋行为被判处两年监禁,随后于1900年辞世。1955年Peter Wildeblood著书抨击法律而触发了英国现代的同性恋权利运动。1957年Wolfenden提倡修正法律。1967年,英格兰与威尔斯相继修正法律,私人间的同性恋行不属犯罪行为。1988年,英国《Local *** Act》(地方政府法案)第28节禁止在学校宣扬同性恋行为,或进行同性恋教育。1991年Ian McKellen与John Major为合法的改革进行辩护。 1994年同性恋行为的合法年龄定为18岁。 1998年同性恋行为的合法年龄定为16岁。2007年,为了庆祝英国同志除罪化40年,英国电视台通过类戏剧、电视电影和纪录片……等手法,为观众讲述这40年来英国同志们的辛酸史。
这样的抗争在其它国家也同样发生,1969年6月27日在美国纽约在石墙旅馆外,格林威治村的同性恋住所发生了一起抗暴事件……
之所以引述同志权利运动的历史,是因为,性,已经严重左右和把控着人的生存取向。这是一个价值认识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处世之道的哲学问题。我接下来讲述的,就与这两点有关。
几百年来,关于“伪之性”,人类没有一个合法的定论,英国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也争取到了应有的权利,但却给了同样的英国人给了极度纵欲的机会。当明星被大众赋予一个新的位置和面具时,越是掩饰其内心的伪善,越能暴露其本质上的罪恶动机。人类设置的“国家机器”的软弱和纵容,最终会将文明的成果带向毁灭,以致人的动物性就像荒郊的野火,越过了底线,濒临死亡的魔鬼占据了上风。
就此,我终于发现“色胆”是一个绝妙的词,在汉语系统中,这个词的后面一定紧随着“包天”。按照国人的神学观和伦理观,包天就是逆天,是人类所犯下的最大恶极的罪行。诚然,同样是主持人,同样是大众偶像,但对于色胆包天的BBC已故前著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来说,他毕竟不是迈克-邦焦尔诺。他们在生存“中间值”的价值取向上是截然相反的。
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曾花费精力,将其国家级明星主持迈克·邦焦尔诺上升到现象学的高度进行了解析。面对公众对迈克·邦焦尔诺的要求不断提高,模范意义上的迈克·邦焦尔诺“经常面对那些能够在他们和他之间产生张力的目标”,所谓张力,就是来自外界的“他们”与内在的“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力量,而现实中的迈克·邦焦尔诺就在那里,他什么也不需要做,也“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他只是在原来的情景中“被加上去”的一部分。所谓的大众传媒只是一张干净的网而已,正如艾柯所言,人们对迈克·邦焦尔诺的要求很简单,只希望他“成为一个拥有一个电冰箱和一个21英寸电视机的人:他只保持现状,原来的冰箱和电视机,再加上他自己就可以了。”
迈克·邦焦尔诺经常对他的崇拜者说,“你就是你的上帝,保持你的现状”。不同于那些同性恋者,也不像万恶的吉米·萨维尔,迈克·邦焦尔诺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他因为的确将“性”这玩意儿压抑了下来,让一切罪恶低下头保持现状,回归到普通的层面上来。可是,面对同样的处境,吉米·萨维尔的神话破灭了,迈克·邦焦尔诺的神话却越来越坚固。
为此,艾柯在《迈克·邦焦尔诺现象学》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常人”理念。他认为迈克·邦焦尔不仅仅自身在创造神话,而且接受“他所生活的社会中的一切神话。当巴信息阿诺·达拉曼戈夫人出来参赛的时候,他亲吻她的手,说这么做是因为她是伯爵夫人。”仅此而已。他还像孩子那样,把所有的人分门别类,令人发笑地、毕恭毕敬地称呼他们,比如“收垃圾先生”、“小佃农先生”。
那些在性问题上犯罪的人,在任何环境中,一定会处处显示自己生物属性的强有力的适应能力,展示他们的漂亮、健壮和勇敢,迈克·邦焦尔诺的经验却恰恰相反,他懂得安抚观众,“他小心翼翼,不使观众自叹不如,不仅展示他缺乏知识,而且一意孤行,绝不求上进”。
“最受爱戴和名闻遐迩的一定是最能体现普通人特点的那一位。”为了阐述“常人”理论的优越性,艾柯试举了朱丽叶·格莱柯(Juliette Greco)的例子。认为她这样的一位公众人物,一登上台就创造了神话,并建立起顶礼膜拜。她是巴黎左岸孕育的传奇,是一位活跃在战后的巴黎歌星,她还是雅克·普莱维尔、鲍里斯·维昂、雷蒙·格诺、雅克·布莱尔、塞尔日·甘斯堡、吉·贝阿、列昂·费雷眼中“存在主义的缪斯”。大哲学家萨特曾这样描述她的歌喉,说“她的嗓音里包含了数以百万计的诗篇”,他甚至质问所有的人,“人们为某个演员量身打造剧本,为什么不为这样的嗓音创作诗句?”据说塞尔日·甘斯堡拜访她的时候,由于紧张,手里的水晶杯竟然滑落在了地板上!
然而,在电视上赋有魔力的她,却在现实的各种场合下出现,没有邪恶法器的迫使,她只是那个普通的偶像,性吸引力有限,品位一般,“还具有某种家庭主妇式的不善言表。”2009年,82岁的朱丽叶·格莱柯在一次访谈中,安静地坐在那里,衣着也很普通,一件永不过时的黑裙,齐额的刘海下,一双眼睛闪闪发亮。“我从不怀旧”,她说,“我相信明天。”
中国在政治观念上的“中庸”,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成为了情感宣泄后的平衡状态,成为了一种“谨慎的美德”。这但绝不是像英国人吉米·萨维尔那样挑战诱惑或性的底线,而是像意大利人迈克·邦焦尔诺那样,或像法国人朱丽叶·格莱柯那样,做一个“常人”,把握好底线,委身乖乖地呆在那一堆庞杂的数据里。
除非,你就是那些为权利而斗争的同志中的一员,力争为你的“丑闻”正名。
所以,平凡是什么,生存是什么,就是掠杀你的魔鬼,是“保持现状”,是一串被公众强化了的中间值。
王西平
有一些历史就不该忘记,帮大家温习一下,算是题外:
1885年,英国颁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恋的法令。十年后, 著名英国诗人王尔德Oscar Wilde因同性恋行为被判处两年监禁,随后于1900年辞世。1955年Peter Wildeblood著书抨击法律而触发了英国现代的同性恋权利运动。1957年Wolfenden提倡修正法律。1967年,英格兰与威尔斯相继修正法律,私人间的同性恋行不属犯罪行为。1988年,英国《Local *** Act》(地方政府法案)第28节禁止在学校宣扬同性恋行为,或进行同性恋教育。1991年Ian McKellen与John Major为合法的改革进行辩护。 1994年同性恋行为的合法年龄定为18岁。 1998年同性恋行为的合法年龄定为16岁。2007年,为了庆祝英国同志除罪化40年,英国电视台通过类戏剧、电视电影和纪录片……等手法,为观众讲述这40年来英国同志们的辛酸史。
这样的抗争在其它国家也同样发生,1969年6月27日在美国纽约在石墙旅馆外,格林威治村的同性恋住所发生了一起抗暴事件……
之所以引述同志权利运动的历史,是因为,性,已经严重左右和把控着人的生存取向。这是一个价值认识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处世之道的哲学问题。我接下来讲述的,就与这两点有关。
几百年来,关于“伪之性”,人类没有一个合法的定论,英国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也争取到了应有的权利,但却给了同样的英国人给了极度纵欲的机会。当明星被大众赋予一个新的位置和面具时,越是掩饰其内心的伪善,越能暴露其本质上的罪恶动机。人类设置的“国家机器”的软弱和纵容,最终会将文明的成果带向毁灭,以致人的动物性就像荒郊的野火,越过了底线,濒临死亡的魔鬼占据了上风。
就此,我终于发现“色胆”是一个绝妙的词,在汉语系统中,这个词的后面一定紧随着“包天”。按照国人的神学观和伦理观,包天就是逆天,是人类所犯下的最大恶极的罪行。诚然,同样是主持人,同样是大众偶像,但对于色胆包天的BBC已故前著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来说,他毕竟不是迈克-邦焦尔诺。他们在生存“中间值”的价值取向上是截然相反的。
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曾花费精力,将其国家级明星主持迈克·邦焦尔诺上升到现象学的高度进行了解析。面对公众对迈克·邦焦尔诺的要求不断提高,模范意义上的迈克·邦焦尔诺“经常面对那些能够在他们和他之间产生张力的目标”,所谓张力,就是来自外界的“他们”与内在的“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力量,而现实中的迈克·邦焦尔诺就在那里,他什么也不需要做,也“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他只是在原来的情景中“被加上去”的一部分。所谓的大众传媒只是一张干净的网而已,正如艾柯所言,人们对迈克·邦焦尔诺的要求很简单,只希望他“成为一个拥有一个电冰箱和一个21英寸电视机的人:他只保持现状,原来的冰箱和电视机,再加上他自己就可以了。”
迈克·邦焦尔诺经常对他的崇拜者说,“你就是你的上帝,保持你的现状”。不同于那些同性恋者,也不像万恶的吉米·萨维尔,迈克·邦焦尔诺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他因为的确将“性”这玩意儿压抑了下来,让一切罪恶低下头保持现状,回归到普通的层面上来。可是,面对同样的处境,吉米·萨维尔的神话破灭了,迈克·邦焦尔诺的神话却越来越坚固。
为此,艾柯在《迈克·邦焦尔诺现象学》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常人”理念。他认为迈克·邦焦尔不仅仅自身在创造神话,而且接受“他所生活的社会中的一切神话。当巴信息阿诺·达拉曼戈夫人出来参赛的时候,他亲吻她的手,说这么做是因为她是伯爵夫人。”仅此而已。他还像孩子那样,把所有的人分门别类,令人发笑地、毕恭毕敬地称呼他们,比如“收垃圾先生”、“小佃农先生”。
那些在性问题上犯罪的人,在任何环境中,一定会处处显示自己生物属性的强有力的适应能力,展示他们的漂亮、健壮和勇敢,迈克·邦焦尔诺的经验却恰恰相反,他懂得安抚观众,“他小心翼翼,不使观众自叹不如,不仅展示他缺乏知识,而且一意孤行,绝不求上进”。
“最受爱戴和名闻遐迩的一定是最能体现普通人特点的那一位。”为了阐述“常人”理论的优越性,艾柯试举了朱丽叶·格莱柯(Juliette Greco)的例子。认为她这样的一位公众人物,一登上台就创造了神话,并建立起顶礼膜拜。她是巴黎左岸孕育的传奇,是一位活跃在战后的巴黎歌星,她还是雅克·普莱维尔、鲍里斯·维昂、雷蒙·格诺、雅克·布莱尔、塞尔日·甘斯堡、吉·贝阿、列昂·费雷眼中“存在主义的缪斯”。大哲学家萨特曾这样描述她的歌喉,说“她的嗓音里包含了数以百万计的诗篇”,他甚至质问所有的人,“人们为某个演员量身打造剧本,为什么不为这样的嗓音创作诗句?”据说塞尔日·甘斯堡拜访她的时候,由于紧张,手里的水晶杯竟然滑落在了地板上!
然而,在电视上赋有魔力的她,却在现实的各种场合下出现,没有邪恶法器的迫使,她只是那个普通的偶像,性吸引力有限,品位一般,“还具有某种家庭主妇式的不善言表。”2009年,82岁的朱丽叶·格莱柯在一次访谈中,安静地坐在那里,衣着也很普通,一件永不过时的黑裙,齐额的刘海下,一双眼睛闪闪发亮。“我从不怀旧”,她说,“我相信明天。”
中国在政治观念上的“中庸”,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成为了情感宣泄后的平衡状态,成为了一种“谨慎的美德”。这但绝不是像英国人吉米·萨维尔那样挑战诱惑或性的底线,而是像意大利人迈克·邦焦尔诺那样,或像法国人朱丽叶·格莱柯那样,做一个“常人”,把握好底线,委身乖乖地呆在那一堆庞杂的数据里。
除非,你就是那些为权利而斗争的同志中的一员,力争为你的“丑闻”正名。
所以,平凡是什么,生存是什么,就是掠杀你的魔鬼,是“保持现状”,是一串被公众强化了的中间值。
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