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瑞云楼到阳明洞
浙东学派起源于宋代,发达于明清。其代表人物多为活动于今宁(波)绍(兴)两府及籍贯为宁绍两府的学者。案政区地理之沿革,渐水(浙水)以东地区、即以会稽郡为学术中心的吴越文化,自东汉王充开始,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至隋唐而衰,及南宋又复盛矣。宋代有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但是,宋代对于浙东学术的新生命来说,只是个发轫,一直到明代王阳明,浙东学派才有了连贯性的传承。阳明之后有钱德洪、王畿、徐爱、闻人诠,至明末清初,最为盛大,是时浙东学派代表有刘宗周、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
浙东学派,有时也指明末清初活动于宁绍两府,以研究经学兼史学为要任的经史学派。因其史学成就特别巨大,此流派或被称作浙东史学,或作狭义的浙东流派。但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浙东学派,都绕不开给浙东学术注入强大生命力的阳明先生。
瑞云楼
瑞云楼,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武胜门路,是王阳明的出生地。余姚王氏在南宋时迁自达溪,居城内秘图山,至明代早期又分居于此。王阳明祖父王天叙,号竹轩,著有《竹轩稿》和《江湖杂稿》。父王华,明成化辛丑科(1481年)状元,仕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亦称王阳明。据《王文成公守仁年谱》(以下省称《年谱》)载:“宪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九月丁亥,先生生。是为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郑娠十四月。祖母岑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岑警寤,已闻啼声。祖竹轩公异之,即以云名。乡人传其梦,指所生楼曰瑞云楼。”案《年谱》,因祖母岑氏梦见瑞云送儿,所以祖父给长孙取名为王云。而乡人邻里因岑氏之梦,把这往日的莫家大院改称成瑞云楼。
据说,王阳明到了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有一日,他正与邻家儿童游嬉,一僧人过之,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这话传到竹轩公耳里,顿悟,遂更名守仁。说来也奇怪,把王云改名成王守仁,一张小嘴顿时能说会道了。数日后,祖父听闻小守仁独自在庭院吟诵他曾经读过的诗文,惊讶问之,答曰:“闻祖读诗已默记矣。”
王阳明自出生,到他父亲考取状元的这十一年里,他一直和家人居住在瑞云楼。案《年谱》,成化十八年,先生十一岁时,其父“迎养竹轩翁,因携先生如京师。”至孝宗皇帝弘治元年,王阳明因婚事回姚做些前期准备。当年七月,他又赴江西迎娶夫人诸氏,同时游学访贤,直至次年十二月,再度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在这之后,他在瑞云楼静静地待了三年——这三年,是他读书做学问最为刻苦的时候。
原瑞云楼毁于清乾隆年间,后为叶家所有,更名寿山堂。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余姚市政府拨款一百多万元,迁徙居民,重建了主楼。如今,瑞云楼已是焕然一新,主楼建筑面积达五百多平方米。七楼七底,重檐硬山,庭院深深。据说王阳明的胞衣就埋在瑞云楼庭院的石板底下。但现在,庭院石板都结结实实的,还蒙上了一层细薄的苔藓。
在瑞云楼的大门南首,有一排照壁。照壁南首,有一广场,广场上矗立有香港孔教协会赠送的王阳明铜像。广场最南端,有一牌坊——但仅横匾为旧有,向南一面镌有“新建伯”三字,另一面镌“柱国”,石匾已断裂,有修补痕迹。牌坊的其余构件都是条石新制。
值得一提的,瑞云楼后的清晖佳气楼。两楼之间,隔着一条弄堂。这弄堂的前身,其实是条小河滨。当年,王阳明与他的发小倪小野,隔着一条小河呼应,小野若不想过桥绕到前门去,小舟稍横即可渡至王家后门了。阳明先生曾有诗《题倪小野清晖楼》:“经锄世泽著南州,地接蓬莱近斗牛。意气元龙高百尺,文章司马壮千秋。先几入奏功名盛,未老投簪物望优。三十年来同出处,清晖楼对瑞云楼。”倪小野者,即明代诗家倪宗正。
龙泉寺与中天阁
瑞云楼在龙泉山北,龙泉寺在龙泉山南,中天阁在龙泉山的山腰上。似乎如此并不能说明这五六十米海拔的龙泉山,对于王阳明有何特别的意义。
当我们看到:王阳明出生于龙泉山北的瑞云楼,结诗社于龙泉山南的龙泉寺,讲学于龙泉山南坡的中天阁,其父王华“尝读书龙泉山中,又称龙泉山公”,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王阳明一生,其实一直围绕着“龙泉山”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包,它几乎成了王阳明生命里一个意义非凡的中心词。
龙泉寺始建于晋咸康二年(336年),与杭州灵隐寺年代相仿,与宁波天童寺同为浙东名刹。龙泉寺前,是碧波东去的姚江,对岸,即郦道元《水经注》里的“汉蜀郡太守黄昌宅”。案《年谱》,弘治六年春,王阳明会试下第,“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
中天阁始建于五代,取名唐方干“中天气爽星河近”句,原为龙泉寺之部分。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弟子钱德洪开辟中天阁为讲堂。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回余姚扫墓,钱德洪等七十四人把他迎请到中天阁,开姚江讲学之始。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丁父忧家居期间,于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为开讲之日,听讲者多达三百余人。当时,王阳明还为门下弟子订立学规《中天阁勉诸生》,亲自书壁。
阳明洞
阳明洞不在余姚,而在千里之外的贵州省修文县城东龙岗山(今名栖霞山)上。因明正德三年,王阳明被谪为龙场(今修文县)驿丞,居无处所,暂居此洞而得名。
案《年谱》所载,武宗正德元年二月,“上封事,下诏狱,谪龙场驿驿丞”。此事因朱厚照登基不久,阉臣刘瑾窃柄误国,是时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以谏忏旨,逮系诏狱。当时王阳明抗疏营救,疏入,救不了戴、薄,触犯了天威,领了四十廷杖之后,接着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自南京向贵州去,无论钱塘还是余姚,都不在赴谪的线路上。但案《年谱》记载,“武宗正德二年丁卯,先生三十六岁,在越”。我想,王阳明出狱之后,一开始并无赴谪之心,他应该找了个借口先转道绍兴,回了一次余姚老家,与家人朋友告别之后,准备远遁他乡。但是,途中遇到的异人与他交谈之后,改变了他的想法——“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粤,何以应之?”
在这一年夏天的赴谪途中,王阳明在钱塘江边,巧妙地避开了刘瑾派出的杀手,“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此托言投江,实乃伪装自杀。
据《年谱》记载,王阳明这一趟赴谪之途,走了半年多,一直到正德三年的春天,才抵达贵州龙场。驿丞,尽管在当时也属于公务员编制,却是当时帝国官僚机构里最为卑微的官职之一,差不多如今的乡村邮电所长。龙场驿地处龙岗山下,阳明先生到任伊始,无处安息,暂居于龙岗山山腰,被当时土民称作“东洞”的洞穴里。此洞经王阳明栖身后,改称为“阳明小洞天”,省称“阳明洞”。他又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名为“何陋轩”。并在洞口左侧修一小亭,名“君子亭”,亭子四周遍栽修竹。
阳明先生悟道之心甚为坚决,传说他在洞中置一石棺,以明不移之志。他谪居龙场三年,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学说,并进一步萌发了“致良知”思想,为其后成为著名哲学家奠定了基础。
《传习录》“岩中花树”条,无疑体现了阳明先生之玲珑道心:“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浙东学派起源于宋代,发达于明清。其代表人物多为活动于今宁(波)绍(兴)两府及籍贯为宁绍两府的学者。案政区地理之沿革,渐水(浙水)以东地区、即以会稽郡为学术中心的吴越文化,自东汉王充开始,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至隋唐而衰,及南宋又复盛矣。宋代有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但是,宋代对于浙东学术的新生命来说,只是个发轫,一直到明代王阳明,浙东学派才有了连贯性的传承。阳明之后有钱德洪、王畿、徐爱、闻人诠,至明末清初,最为盛大,是时浙东学派代表有刘宗周、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
浙东学派,有时也指明末清初活动于宁绍两府,以研究经学兼史学为要任的经史学派。因其史学成就特别巨大,此流派或被称作浙东史学,或作狭义的浙东流派。但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浙东学派,都绕不开给浙东学术注入强大生命力的阳明先生。
瑞云楼
瑞云楼,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武胜门路,是王阳明的出生地。余姚王氏在南宋时迁自达溪,居城内秘图山,至明代早期又分居于此。王阳明祖父王天叙,号竹轩,著有《竹轩稿》和《江湖杂稿》。父王华,明成化辛丑科(1481年)状元,仕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亦称王阳明。据《王文成公守仁年谱》(以下省称《年谱》)载:“宪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九月丁亥,先生生。是为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郑娠十四月。祖母岑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岑警寤,已闻啼声。祖竹轩公异之,即以云名。乡人传其梦,指所生楼曰瑞云楼。”案《年谱》,因祖母岑氏梦见瑞云送儿,所以祖父给长孙取名为王云。而乡人邻里因岑氏之梦,把这往日的莫家大院改称成瑞云楼。
据说,王阳明到了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有一日,他正与邻家儿童游嬉,一僧人过之,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这话传到竹轩公耳里,顿悟,遂更名守仁。说来也奇怪,把王云改名成王守仁,一张小嘴顿时能说会道了。数日后,祖父听闻小守仁独自在庭院吟诵他曾经读过的诗文,惊讶问之,答曰:“闻祖读诗已默记矣。”
王阳明自出生,到他父亲考取状元的这十一年里,他一直和家人居住在瑞云楼。案《年谱》,成化十八年,先生十一岁时,其父“迎养竹轩翁,因携先生如京师。”至孝宗皇帝弘治元年,王阳明因婚事回姚做些前期准备。当年七月,他又赴江西迎娶夫人诸氏,同时游学访贤,直至次年十二月,再度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在这之后,他在瑞云楼静静地待了三年——这三年,是他读书做学问最为刻苦的时候。
原瑞云楼毁于清乾隆年间,后为叶家所有,更名寿山堂。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余姚市政府拨款一百多万元,迁徙居民,重建了主楼。如今,瑞云楼已是焕然一新,主楼建筑面积达五百多平方米。七楼七底,重檐硬山,庭院深深。据说王阳明的胞衣就埋在瑞云楼庭院的石板底下。但现在,庭院石板都结结实实的,还蒙上了一层细薄的苔藓。
在瑞云楼的大门南首,有一排照壁。照壁南首,有一广场,广场上矗立有香港孔教协会赠送的王阳明铜像。广场最南端,有一牌坊——但仅横匾为旧有,向南一面镌有“新建伯”三字,另一面镌“柱国”,石匾已断裂,有修补痕迹。牌坊的其余构件都是条石新制。
值得一提的,瑞云楼后的清晖佳气楼。两楼之间,隔着一条弄堂。这弄堂的前身,其实是条小河滨。当年,王阳明与他的发小倪小野,隔着一条小河呼应,小野若不想过桥绕到前门去,小舟稍横即可渡至王家后门了。阳明先生曾有诗《题倪小野清晖楼》:“经锄世泽著南州,地接蓬莱近斗牛。意气元龙高百尺,文章司马壮千秋。先几入奏功名盛,未老投簪物望优。三十年来同出处,清晖楼对瑞云楼。”倪小野者,即明代诗家倪宗正。
龙泉寺与中天阁
瑞云楼在龙泉山北,龙泉寺在龙泉山南,中天阁在龙泉山的山腰上。似乎如此并不能说明这五六十米海拔的龙泉山,对于王阳明有何特别的意义。
当我们看到:王阳明出生于龙泉山北的瑞云楼,结诗社于龙泉山南的龙泉寺,讲学于龙泉山南坡的中天阁,其父王华“尝读书龙泉山中,又称龙泉山公”,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王阳明一生,其实一直围绕着“龙泉山”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包,它几乎成了王阳明生命里一个意义非凡的中心词。
龙泉寺始建于晋咸康二年(336年),与杭州灵隐寺年代相仿,与宁波天童寺同为浙东名刹。龙泉寺前,是碧波东去的姚江,对岸,即郦道元《水经注》里的“汉蜀郡太守黄昌宅”。案《年谱》,弘治六年春,王阳明会试下第,“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
中天阁始建于五代,取名唐方干“中天气爽星河近”句,原为龙泉寺之部分。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弟子钱德洪开辟中天阁为讲堂。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回余姚扫墓,钱德洪等七十四人把他迎请到中天阁,开姚江讲学之始。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丁父忧家居期间,于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为开讲之日,听讲者多达三百余人。当时,王阳明还为门下弟子订立学规《中天阁勉诸生》,亲自书壁。
阳明洞
阳明洞不在余姚,而在千里之外的贵州省修文县城东龙岗山(今名栖霞山)上。因明正德三年,王阳明被谪为龙场(今修文县)驿丞,居无处所,暂居此洞而得名。
案《年谱》所载,武宗正德元年二月,“上封事,下诏狱,谪龙场驿驿丞”。此事因朱厚照登基不久,阉臣刘瑾窃柄误国,是时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以谏忏旨,逮系诏狱。当时王阳明抗疏营救,疏入,救不了戴、薄,触犯了天威,领了四十廷杖之后,接着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自南京向贵州去,无论钱塘还是余姚,都不在赴谪的线路上。但案《年谱》记载,“武宗正德二年丁卯,先生三十六岁,在越”。我想,王阳明出狱之后,一开始并无赴谪之心,他应该找了个借口先转道绍兴,回了一次余姚老家,与家人朋友告别之后,准备远遁他乡。但是,途中遇到的异人与他交谈之后,改变了他的想法——“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粤,何以应之?”
在这一年夏天的赴谪途中,王阳明在钱塘江边,巧妙地避开了刘瑾派出的杀手,“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此托言投江,实乃伪装自杀。
据《年谱》记载,王阳明这一趟赴谪之途,走了半年多,一直到正德三年的春天,才抵达贵州龙场。驿丞,尽管在当时也属于公务员编制,却是当时帝国官僚机构里最为卑微的官职之一,差不多如今的乡村邮电所长。龙场驿地处龙岗山下,阳明先生到任伊始,无处安息,暂居于龙岗山山腰,被当时土民称作“东洞”的洞穴里。此洞经王阳明栖身后,改称为“阳明小洞天”,省称“阳明洞”。他又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名为“何陋轩”。并在洞口左侧修一小亭,名“君子亭”,亭子四周遍栽修竹。
阳明先生悟道之心甚为坚决,传说他在洞中置一石棺,以明不移之志。他谪居龙场三年,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学说,并进一步萌发了“致良知”思想,为其后成为著名哲学家奠定了基础。
《传习录》“岩中花树”条,无疑体现了阳明先生之玲珑道心:“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