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最新主题

» 范子烨:中古時代的喉音藝術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

水墨习作一张

2013-06-15, 00:31 由 杨典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

附件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Attachment1111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138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花磎迹见泷行书《前赤壁赋》

2013-04-01, 13:09 由 杨典

图:藏花

附件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Attachment书法 00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8 Kb) 下载0次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Attachment书法 002.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3 Kb) 下载0次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Attachment书法 003.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6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银阁寺及其门前枯山水

2013-01-24, 11:48 由 杨典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

附件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Attachment银阁寺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85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Empty 【转贴】夏山楼主二三事

    帖子 由 欧南 2011-07-27, 21:17

    老街



    寂静的瑞玮山庄,我居住了六十年的里巷,我站在我家平台上,向隔壁邻家的平台望去,那里是夏山楼主先生的故居。



    曾经撰写一文,夏山遗音今犹在,那清水一般明亮的胡琴声,夏山先生高亢优美的京剧曲声总在心中缭绕,我有一天去问老母亲当年在平台上一起迎候梅兰芳夫人傅芝芳的细节。没想到老母亲笑着说,你说的只是当年比较有名的一当事啊,其实,夏山楼主的行内客人太多了,那时,我们过些日子就能看到韩先生的朋友们来拜访,好多都是名角啊,那时大家看夏山楼主的客人们往来,是咱们胡同的一道景啊!我问老娘还能记起哪些人来,老娘答道,那可太多了,便说出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李少春,杨小楼,裘胜戎,。。。。。还有不熟悉的,如李吉瑞,王效农,等等。我问老娘,还能记得韩先生唱的哪出戏吗,老娘马上答了一出,举鼎观花(画?),说那个韵味简直没法形容,但这出戏名于我又是一个从未听过的生名。



    我问韩先生家客人一定非常多了,可能不止戏剧界的吧?老娘说那当然,韩先生家的客人多的很,决不止戏剧界,他家迎来送往,客人极多,不过,咱们胡同和周围的邻居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戏剧界的人。



    我想那其它的客人,应该包括古玩界的朋友们吧。



    在我的印象中,韩府的客人非常多,常可看到韩先生到门口迎客或送客,记忆中的韩先生大眼睛,颧骨略高,态度和蔼,举止儒雅,总是一身中国式绸料的服装,上身是对襟式的长衫,下身为中式的宽宽大大的绸料裤。好像有时也穿过中山装。



    印象中还有韩先生在平台上,仰望长天,作双臂振胸动作,还有时看到韩先生坐一小椅,面前一个小茶几,放一壶茶,慢慢品茶,但这个情景比较少,什么时候消失了,大约是在三年灾害时吧。



    韩先生出行,好像总是坐三轮车,解放后有很长时间还时兴包月三轮车,韩先生是否就是乘包月车,不得而知,记得有时候是坐小汽车走。我们这帮孩子们往往看到小汽车都一齐呼叫,又来接韩爷爷了。



    韩先生的亲属,其妻劭朝乾(准确字一直没有搞清,只能根据发音来写),个子不高,瘦瘦的,相貌按现在的说法是个一般人,我幼年的印象,一直是梳着短发,朴朴素素的老太太,脾气非常的好,其家世不算清楚,只知是一大户人家子女,老娘有一最简便的测知方式,“劭大姐识文断字,看报看书,就决不是一般人家,”这个判断家世的标准在解放初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韩先生有两位姐姐,胡同人及周围人都称大姐为老姑奶奶,二姐为二姑奶奶。按天津人的叫法,老应是最小的才对,为什么到了这里变成了最大,后来琢磨,可能是到了租界地,许多外来户不通晓天津的习惯,直接按字义来称呼的缘故吧。二位姐姐一直和韩家亲人们一起住在这栋楼中,至于住在楼上还是楼下,我不太清楚,但是因为二位姑奶奶经常在平台上纳凉休闲,我猜想她们二人住在二楼的面儿大。



    二位姐姐均终生未婚,其原因最权威的说法是二位小姐相貌不出众,但挑人极苛刻,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耽误了终身大事。韩府家境殷实,老父过世给子女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由于两个女孩未婚,加之韩先生广交朋友,不重金钱,花钱大方,手中总是留不下钱,父亲未按照中国的传统把财产都传给儿子,而是平均起来一人一份,也许是有意让两个姐姐在将来儿子经济拮据时出援手吧。



    二位姐姐也真的非常疼爱这个弟弟,俗话说老嫂如母,而韩先生这里是老姐如母,其大姐,老姑奶奶,非常精明能干,为人处世非常精到,脾气倔强,严厉,家中大事均同此大姐拿主意,韩先生也真的尊敬如母。每次出门归来,必先禀老姑奶奶。



    好像老娘听韩先生家老保姆说过,由于韩先生的花销太大,导致家用入不缚出,韩家有一段时间经济拮据的日子,时间大约在解放前后,结果举家用度,皆仰仗二位姑奶奶,韩先生大手大脚惯了,家中诸事向来是不操心的,结果用度索取之事都落在其妻身上,我们那时的称呼是韩太太,上点岁数的人也有称劭大姐的。韩太太是一典型的旧家女子,是属于相夫教子型的贤妻良母,二位姑奶奶欲敦督弟弟节俭收敛不成,责难的余威都撒在了弟媳身上,所以大家见到夫人常在二位姑奶奶面前唯唯诺诺,也恰似旧时儿媳对婆母。



    但这一家人助人行善,却又是非常真挚感人的,我记得大约在五九,六零年左右,那时灾荒饥馑已遍及全国,人们对于活命粮食的重视已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天中午,胡同里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村妇女,领着两三个孩子,沿街讨饭到了瑞玮山庄,我们是她讨饭的弟一家,记得母亲听到此妇女要饭的呼声,犹豫良久,说现在可比不得从前,一餐饭实在太金贵了啊,最后从刚熬好的粥锅中盛了一大碗粥,让我给这位妇女送去,我把这碗粥倒在这女人的一个大碗里,她一边连连感谢,一边带着孩子向胡同里走,到了韩家门口一声乞讨呼唤,劭夫人出门来,一看这妇女孩子们,说了句你们待会儿,进屋里不一会儿,竟然拿出两个热气腾腾的刚蒸好的大馒头,要知那时白面已是不多见,而且这种物资的匮乏是全民性的,并不因人的地位而异,我看了那白面馒头都直咽口水。此时老姑奶奶正在平台上坐着,看到楼下要饭的情景,没有责怪弟媳,而是喊她家的佣人刘娘:这几个孩子太可怜,赶快把莱也给她们一些,刘娘便用碟子装了一大盘炒莱,给这讨饭的女人送了来。



    现在想起当初情景,又觉得坐在平台上的老姑奶奶特别像清廷的老佛爷。



    想起当初瑞玮山庄,有一个特点,好像是邻居之间没有串门的习惯,我家和韩府相邻如此近,做邻居那么多年,相互走动却极少,老娘说我很小的时候曾因一些小事去过韩家,是抱着我去的,好像是当时街道是要做的一些社会工作之类,老娘记不清了,当时在韩府只见过劭夫人或二位姑奶奶,从来没有见过韩先生,可见老先生是个大忙人。



    然而,我却有一次进了韩家,也许是我记忆中童年时代唯一一次进入韩家,这全和韩家的保姆刘娘有关。刘娘,那时大约是四十岁左右,圆圆的脸,黑黑的头发盘到脑后,束一个发髻,平时总是笑呵呵的,快人快语,非常有人缘,那应是我六七岁时,或是刚上小学,时间是夏天,那天韩家全家出去,不知何应酬之事,刘娘一人在家比较闲在,便出门和胡同里的邻居们聊会儿天,我在韩家门口一个人拍***玩,发现韩家台阶流下水来,一抬头,原是从韩家大门缝中流下来的,我一看,便跑上台阶把门推开,一看,水是从楼上流下来的,我一看不知如何是好,便跑着到胡同里面,找到刘娘,大声喊道刘娘您家里的水都流出来了,刘娘猛一拍头,哎呀可是老糊涂了,洗衣服忘了关水门了!急匆匆往回赶,我也跟着刘娘跑到韩家,并一直跟着她上了楼,水是从二楼之间的亭子间流下来的,跟着刘娘进亭子间,原是洗衣盆放了水,水流不大,刘娘没关水门出去,才来了个水漫金山,竟然漫过了门槛,看得出刘娘相当紧张,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主人会回来,尤其是老姑奶奶,恐怕见了此情景定要遭责的,急急地取来条帚,簸箕,吞起袖子淘起水来,我在一旁好像发现了一次大显身手的机会,在水里淌来淌去,帮刘娘淘水,用簸箕用力将水直接淘进恭桶,竟然用了不大功夫淘完了亭子间的水,刘娘又用拖把擦拭楼梯,一阵紧忙,终于全部打扫干净,刘娘头上淌着汗水一个劲谢我,“小不点,可帮了娘娘大忙了啊!”



    刘娘领我上楼,让我在楼上过道玩,我得以头一次看到韩家楼上情景,过道里摆的是中国式的方桌,靠背椅,还有其它一应家具,记得都是中国式的老家具,屋子让刘娘娘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刘娘打开一扇门,我顺着看去,里面的家具也是中国式的老家具,我蹦跳着想跟进去,刘娘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别进来,娘娘一会儿就来,原来刘娘进屋抓了一把糖果出来,揣到我的手中,好孩子吃吧。



    在韩家二楼过道玩着,听老娘在我家平台喊我,便急急地向刘娘告别,跑回家,母亲问我怎么上人家里去淘气,我把过程一讲,母亲才点头称是,过了一段时间,听到楼下喧哗之声,我跑到平台向下望,原是韩家一家人回来了。韩先生恭恭敬敬地奉着老姑奶奶,后面跟着一群家人。



    直到文革前,这一家人都是在平平稳稳地过日子,子女对老人们非常孝敬,听母亲说,韩先生的子女都很有成就,有一子在国务院工作,即便到此高位,其儿媳,也就是大姑奶奶的侄媳,回到家来照样恭敬二位姑奶奶为一家尊长,为二位姑奶奶炒莱做饭,尽儿媳之礼。



    此后的记忆便是文化革命了,文革时,韩先生已过世,但家中其它人均安在,文革中未能预料到象韩先生家这样的家庭也难逃被抄家命运,五大道地区文革时期之抄家,可能算是文革中之一大风景,刚开始时满街门面都是红卫兵抄家,斗资本家,斗地主,后来又加上了斗走资派,先前斗人的红卫兵们,有的人的走资派老爸老妈也加入了被斗的行列,整个社会乱了套,所以韩家挨抄也不算意外,韩先生早过世几年躲过这一劫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总之,后来的韩府被抄得空空如也,但几位韩老的亲属都顽强地活着,记得韩先生过世后,其供职的天津艺术馆每月都给其亲属生活费,韩夫人给多少不知道,但二位姑奶奶好像是每人六十元,这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目,为什么都在传二位姑奶奶的生活费数目,这里有一段传闻,当时艺术博物馆开始只付劭夫人生活费,老姑奶奶说这样子一家人怎么过日子,便叫上一辆三轮,直奔单位,找到当时的领导,据理力辩,说我待舍弟,舍弟待我,一直如母子,今舍弟辞世,能抛下其老母而不顾吗。话说的句句有情,字字在理,领导当时做检讨,并定出每位姑奶奶六十元的补助费。



    但到了文革时,这个补助费还给不给,就不知道了。当时,红卫兵小将和街道的积极分子一齐动员保姆刘娘回老家,这在当时也是一道风景,其名曰与资本家老爷太太划清界限,不做资本家老爷太太的奴才。刘娘在这家里服务多年,对这一家,尤其是二位姑奶奶颇有感情,说我走了,这一家人怎么办,尤其是二位姑奶奶年迈体衰,没人照顾怎么能行。老姑奶奶出了一个主意,说,你去找红卫兵和街道,就说老姑奶奶欠了我的工资,我得在这里讨要工资 ,暂时不能走,刘娘依计而行,果然就不再哄她走了,而且后来好像就因为要给佣工发工资的理由,把生活费又发给老姑奶奶了,但这一切都是胡同传闻,不敢做肯定说,至此为止了。



    二姑奶奶于文革中某年过世,是默默地用一个白被单包了,拿一付担架抬走的,决无现今的排场,其情景非常凄惨,但文革中屡见不鲜,也就见怪不怪了。



    大姑奶奶好像顽强地活到了文革结束时,那时我尚在黑龙江战天斗地,等我返城时,老姑奶奶已经不在了。



    倒是劭夫人最有老福,一直活到文革大以后,其子女非常孝顺,在人们都以看电视为稀有的新鲜事物时,孩子们就为老太太买来了彩电,老太太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可以安安稳稳地靠在自家的沙发上看彩电了。



    再后来劭老夫人不再出现在瑞玮山庄,据说是子女们接到其它住处去享老福了。自老夫人的离去,韩府在瑞玮山庄的际会风云便基本谢幕了。



    站在瑞玮山庄2号楼前,一切静寂,往日老姑奶奶宽亮的大嗓门听不到了,二姑奶奶一生都紧随大姑奶奶身后,似乎没有自己的什么特性,但同样也见不到了,韩先生在平台上振臂,韩夫人平平和和的面容,刘娘的身影,这一切都化成了历史往事,我当初曾有一想法,如果老姑奶奶真的请先生拜师学京剧,可能也会成为一代名票,因为其嗓音条件是相当不错的,但这一切都成为了人心追忆与遐想。



    只愿这曾经承载了那样多韩府悲欢离合的小楼,能够长久存留。





    夏山楼主,即韩慎先先生,文物鉴赏家,著名京剧票友,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第一任馆长。

      目前的日期/时间是2024-11-26, 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