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写作成就不靠获奖证明 我没倡导新写实
方方,在石阶上发现一部小说
《武昌城》的诞生,源于一次震惊。在武昌生活了20多年,方方不知道这里曾有城墙,而就在那段城墙下,历史曾如此汹涌澎湃。
1926年,北伐军在此与北洋军阀发生血战,武昌城被困40多天,其惨烈苦痛,震惊中外。在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的标志性事件,即“反革命罪”的诞生。
守军将领被俘后,如何处理成了难题。军人忠于上级,战斗到底,符合传统价值观,但北伐军如此重大牺牲,又怎能不给个交代?最终只好创造出“反革命罪”的说法,判处守将死刑,但并没执行,不久便释放了。据王奇生先生考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反革命罪”。
然而,不堪回首的民族记忆竟随着那道城墙,被悄悄抹去了。当过去被遗忘时,一切会不会卷土重来呢?从曾经的苦难中,我们究竟能得到怎样的启迪?
2006年,方方先写完了下半部,漫长的5年,如今它终于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
没资格指导年轻人
北京晨报:您是如何想起写《武昌城》这部小说的?
方方:《武昌城》是写北伐战争中的武昌战役。我在武昌生活了20多年,以前并不知道这场战事。在写《汉口的沧桑往事》和《汉口租界》时,阅读相关资料,才知道这里曾发生过这样惨烈的围城事件,非常震惊。问及其他人,却没有几人知道。所以,我决意将它写出来。
北京晨报:关心这段历史的人已经非常少了,钩沉它的意义何在?
方方:正是因为今天关心它的人少,甚至知道它的人寥寥无几,而它的过程又是那样惨烈、沉重并且复杂,所以我才要把它写出来。当然,也是它深深地触动了我,令我觉得不写便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北京晨报:您的历史观如何?近代国人不断在反省历史,但似乎并未能摆脱历史轮回的宿命,您认为关键原因是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应向什么方向努力?
方方:我的历史观就是不要太相信书本教给我们的历史。后一问太大,大概不是我所能回答的问题,况且我也没有资格指导青年人。
追寻武汉精神
北京晨报:武汉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您看来,武汉的城市精神有何独到之处,它的精神在商业大潮的洗礼下,是否正被洗淡?
方方:武汉一直是个商业都市,对外开放很早,因深居内陆,受当地文化影响,故偏于保守。但武汉人很实在,有务实精神。当年武昌起义能得到胜利, 与武汉人务实这一点关系很大。起义领导人看到孙中山在南方屡战屡败,深知要取得胜利,必须策反军队。所以派了许多有志青年加入到新军中。你想想,都是知识 分子,为了革命去军队当兵,这是多么艰苦,他们是真正有理想的一群人,几年下来,他们将新军无数士兵都争取了过来。他们称此为“抬营主义”,即将整个营房 的士兵都抬过来。正因为有务实行动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使新军成为起义的主力,确保了成功。要说独到,这就是武汉人的独到。现在这精神的确不及以前,倒不是 商业化的影响,而是受现行体制无休止追求形式主义的影响。各地都变得要形式不要内容,讲究表面,不顾内在,武汉自不例外。
写作成就不靠获奖证明
北京晨报:您的《水在时间之下》高票入围茅盾奖前两轮,感受如何?
方方:第三轮已经被淘汰了,呵呵,其实没什么特别感受。一个文学奖,不是什么大事情。评上固然好,没评上也不错。中国很多好作家都没得什么奖, 却完全影响不了我以及读者对他们的尊重。对于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或说一个职业写作者,奖项是额外的东西。一个写作者的成就不需要奖项来证明,而且它也证明 不了什么。再说了,一个人的人生未必就非得要“成就”这个东西,既然不需要,证明它就更是多余。所以,对我来说,这个奖在漫漫生活中只是一件小事,无所谓 的。
北京晨报:今天长篇小说似乎离读者越来越远了,您怎么看?
方方:这很正常。以前文化生活没有什么选择,大家都读小说,一部作品发表,全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生活多元化了,各有各的选择,它只是部分人的热 爱。更兼生活节奏的加速,教育体制的畸形,人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静下心来去读完一本书,而网络的兴起,又吸引了没能养成阅读习惯的年轻人,凡此种种,都使 得文学只成为文学热爱者的东西。难道这不好吗?其实当代的中国文学发展得很好,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只是那些高声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的人们没有看到或是没能看 懂而已。文学不必刻意去“赢得”任何人,包括青少年,作家们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就好了。或许有些青少年读不懂,等他们成长起来就读懂了,如果永远读不懂,淘 汰这些作品就是了,这就叫时代进步。
我没倡导新写实
北京晨报:您以倡导新写实主义而著称,但从世界文学的视野看,文体实验一直占据重要的舞台,您怎么看?
方方:我从来没倡导新写实,我只是写了我想写的小说,然后评论家把我归于新写实而已。的确很多人喜欢文体实验,实验得好的,也真是让人看了欣 喜,但我个人不注重这些,我只喜欢用我自己的方式写作,什么样的方式最能让我尽兴表达,我就用什么。每一代作家都有自己的思路,突破不是刻意弄出来的,它 其实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表达。
北京晨报:当代西方作家更多坚持个人立场去写作,中国作家似乎更宏观,这会不会约束我们产生出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呢?
方方:我不知道别的作家什么立场,但我相信自己同样是顽强的个人表达。当然,目前的体制会影响人的表达,但真正的优秀作家不那么容易受这种影 响。我一直认为,至少近30年来,中国文学绝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只是我们与西方语言体系完全不同,使之产生了深刻的隔绝感。此外中国的经济 没有发达到全世界服气的地步,体制也影响了相互了解。要想中国文学在世界有影响,只能是整体国力的强大才能达到,跟作家个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文化没有 先进落后一说,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它被关注到了,就有影响,没被关注,影响就微小。而被关注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所以,我们只 能耐心等待中国强大。
方方 当代作家,先后出版了散文及小说《大篷车上》、《十八岁进行曲》、《行云流水》、《水在时间之下》等,现任湖北省作协主席。
写作一定要愉快
北京晨报:您曾做过装卸工,从装卸工成为作家,需要经历怎样的艰辛,对于仍有文学梦的青年人来说,您的建议是什么?
方方:这是“文革”中的事。上世纪70年代,我被分配去当装卸工,我干的活就是拉板车扛大包,纯体力劳动,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大体都有类似的 成长经历。虽然劳动辛苦,但那时年轻,倒也挺得过去。我当了4年装卸工,它让我认识了社会底层人的基本生活状态和内心状态,对我来说,这是人生重要的一 课。我也没有特别艰辛的经历,恢复高考后,我就考了大学,大学未毕业便开始写小说,一路写来,就成了大家眼里的作家。对于有文学梦想的年轻人,我其实谈不 出更好的建议,只想说,如果你是真的热爱,就坚持写,慢慢去写,写多了,自然知道怎么写,也自然会成为作家。但写作一定要是一件愉快的事,如果觉得写的过 程痛苦,就不如换别的事去做。
北京晨报:在发财梦替代文学梦的时代中,文学会不会在这一代人的心灵中死亡?
方方: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很穷,大家都去赚钱,也没什么不好。赚完了钱,他自然又会重新寻找精神生活。这是一定的,一切个人的选择,最终都不是 个人因素的决定,而是社会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背景的促使。只有改善社会生存环境,使个人在钱少的情况下,也能有像样的生活。这样的话,发财梦就会变成其他 梦。所以,我对所谓“发财梦”持完全理解的态度。没有建议,只希望他们能顺利地发财,不发黑心财就可以。至于文学,它永远也不会死。光是看看写小说的人有 多少,读小说、骂小说乃至骂作家的人有多少,就明白,它离死还远着哩。
陈辉/文
●都是知识分子,为了革命去军队当兵,这是多么艰苦,他们是真正有理想的一群人,几年下来,他们将新军无数士兵都争取了过来。他们称此为“抬营主义”,即将整个营房的士兵都抬过来。
●一个写作者的成就不需要奖项来证明,而且它也证明不了什么。再说了,一个人的人生未必就非得要“成就”这个东西,既然不需要,证明它就更是多余。
●我一直认为,至少近30年来,中国文学绝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只是我们与西方语言体系完全不同,使之产生了深刻的隔绝感。
——方方
来源:北京晨报
方方,在石阶上发现一部小说
《武昌城》的诞生,源于一次震惊。在武昌生活了20多年,方方不知道这里曾有城墙,而就在那段城墙下,历史曾如此汹涌澎湃。
1926年,北伐军在此与北洋军阀发生血战,武昌城被困40多天,其惨烈苦痛,震惊中外。在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的标志性事件,即“反革命罪”的诞生。
守军将领被俘后,如何处理成了难题。军人忠于上级,战斗到底,符合传统价值观,但北伐军如此重大牺牲,又怎能不给个交代?最终只好创造出“反革命罪”的说法,判处守将死刑,但并没执行,不久便释放了。据王奇生先生考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反革命罪”。
然而,不堪回首的民族记忆竟随着那道城墙,被悄悄抹去了。当过去被遗忘时,一切会不会卷土重来呢?从曾经的苦难中,我们究竟能得到怎样的启迪?
2006年,方方先写完了下半部,漫长的5年,如今它终于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
没资格指导年轻人
北京晨报:您是如何想起写《武昌城》这部小说的?
方方:《武昌城》是写北伐战争中的武昌战役。我在武昌生活了20多年,以前并不知道这场战事。在写《汉口的沧桑往事》和《汉口租界》时,阅读相关资料,才知道这里曾发生过这样惨烈的围城事件,非常震惊。问及其他人,却没有几人知道。所以,我决意将它写出来。
北京晨报:关心这段历史的人已经非常少了,钩沉它的意义何在?
方方:正是因为今天关心它的人少,甚至知道它的人寥寥无几,而它的过程又是那样惨烈、沉重并且复杂,所以我才要把它写出来。当然,也是它深深地触动了我,令我觉得不写便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北京晨报:您的历史观如何?近代国人不断在反省历史,但似乎并未能摆脱历史轮回的宿命,您认为关键原因是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应向什么方向努力?
方方:我的历史观就是不要太相信书本教给我们的历史。后一问太大,大概不是我所能回答的问题,况且我也没有资格指导青年人。
追寻武汉精神
北京晨报:武汉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您看来,武汉的城市精神有何独到之处,它的精神在商业大潮的洗礼下,是否正被洗淡?
方方:武汉一直是个商业都市,对外开放很早,因深居内陆,受当地文化影响,故偏于保守。但武汉人很实在,有务实精神。当年武昌起义能得到胜利, 与武汉人务实这一点关系很大。起义领导人看到孙中山在南方屡战屡败,深知要取得胜利,必须策反军队。所以派了许多有志青年加入到新军中。你想想,都是知识 分子,为了革命去军队当兵,这是多么艰苦,他们是真正有理想的一群人,几年下来,他们将新军无数士兵都争取了过来。他们称此为“抬营主义”,即将整个营房 的士兵都抬过来。正因为有务实行动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使新军成为起义的主力,确保了成功。要说独到,这就是武汉人的独到。现在这精神的确不及以前,倒不是 商业化的影响,而是受现行体制无休止追求形式主义的影响。各地都变得要形式不要内容,讲究表面,不顾内在,武汉自不例外。
写作成就不靠获奖证明
北京晨报:您的《水在时间之下》高票入围茅盾奖前两轮,感受如何?
方方:第三轮已经被淘汰了,呵呵,其实没什么特别感受。一个文学奖,不是什么大事情。评上固然好,没评上也不错。中国很多好作家都没得什么奖, 却完全影响不了我以及读者对他们的尊重。对于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或说一个职业写作者,奖项是额外的东西。一个写作者的成就不需要奖项来证明,而且它也证明 不了什么。再说了,一个人的人生未必就非得要“成就”这个东西,既然不需要,证明它就更是多余。所以,对我来说,这个奖在漫漫生活中只是一件小事,无所谓 的。
北京晨报:今天长篇小说似乎离读者越来越远了,您怎么看?
方方:这很正常。以前文化生活没有什么选择,大家都读小说,一部作品发表,全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生活多元化了,各有各的选择,它只是部分人的热 爱。更兼生活节奏的加速,教育体制的畸形,人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静下心来去读完一本书,而网络的兴起,又吸引了没能养成阅读习惯的年轻人,凡此种种,都使 得文学只成为文学热爱者的东西。难道这不好吗?其实当代的中国文学发展得很好,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只是那些高声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的人们没有看到或是没能看 懂而已。文学不必刻意去“赢得”任何人,包括青少年,作家们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就好了。或许有些青少年读不懂,等他们成长起来就读懂了,如果永远读不懂,淘 汰这些作品就是了,这就叫时代进步。
我没倡导新写实
北京晨报:您以倡导新写实主义而著称,但从世界文学的视野看,文体实验一直占据重要的舞台,您怎么看?
方方:我从来没倡导新写实,我只是写了我想写的小说,然后评论家把我归于新写实而已。的确很多人喜欢文体实验,实验得好的,也真是让人看了欣 喜,但我个人不注重这些,我只喜欢用我自己的方式写作,什么样的方式最能让我尽兴表达,我就用什么。每一代作家都有自己的思路,突破不是刻意弄出来的,它 其实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表达。
北京晨报:当代西方作家更多坚持个人立场去写作,中国作家似乎更宏观,这会不会约束我们产生出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呢?
方方:我不知道别的作家什么立场,但我相信自己同样是顽强的个人表达。当然,目前的体制会影响人的表达,但真正的优秀作家不那么容易受这种影 响。我一直认为,至少近30年来,中国文学绝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只是我们与西方语言体系完全不同,使之产生了深刻的隔绝感。此外中国的经济 没有发达到全世界服气的地步,体制也影响了相互了解。要想中国文学在世界有影响,只能是整体国力的强大才能达到,跟作家个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文化没有 先进落后一说,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它被关注到了,就有影响,没被关注,影响就微小。而被关注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所以,我们只 能耐心等待中国强大。
方方 当代作家,先后出版了散文及小说《大篷车上》、《十八岁进行曲》、《行云流水》、《水在时间之下》等,现任湖北省作协主席。
写作一定要愉快
北京晨报:您曾做过装卸工,从装卸工成为作家,需要经历怎样的艰辛,对于仍有文学梦的青年人来说,您的建议是什么?
方方:这是“文革”中的事。上世纪70年代,我被分配去当装卸工,我干的活就是拉板车扛大包,纯体力劳动,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大体都有类似的 成长经历。虽然劳动辛苦,但那时年轻,倒也挺得过去。我当了4年装卸工,它让我认识了社会底层人的基本生活状态和内心状态,对我来说,这是人生重要的一 课。我也没有特别艰辛的经历,恢复高考后,我就考了大学,大学未毕业便开始写小说,一路写来,就成了大家眼里的作家。对于有文学梦想的年轻人,我其实谈不 出更好的建议,只想说,如果你是真的热爱,就坚持写,慢慢去写,写多了,自然知道怎么写,也自然会成为作家。但写作一定要是一件愉快的事,如果觉得写的过 程痛苦,就不如换别的事去做。
北京晨报:在发财梦替代文学梦的时代中,文学会不会在这一代人的心灵中死亡?
方方: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很穷,大家都去赚钱,也没什么不好。赚完了钱,他自然又会重新寻找精神生活。这是一定的,一切个人的选择,最终都不是 个人因素的决定,而是社会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背景的促使。只有改善社会生存环境,使个人在钱少的情况下,也能有像样的生活。这样的话,发财梦就会变成其他 梦。所以,我对所谓“发财梦”持完全理解的态度。没有建议,只希望他们能顺利地发财,不发黑心财就可以。至于文学,它永远也不会死。光是看看写小说的人有 多少,读小说、骂小说乃至骂作家的人有多少,就明白,它离死还远着哩。
陈辉/文
●都是知识分子,为了革命去军队当兵,这是多么艰苦,他们是真正有理想的一群人,几年下来,他们将新军无数士兵都争取了过来。他们称此为“抬营主义”,即将整个营房的士兵都抬过来。
●一个写作者的成就不需要奖项来证明,而且它也证明不了什么。再说了,一个人的人生未必就非得要“成就”这个东西,既然不需要,证明它就更是多余。
●我一直认为,至少近30年来,中国文学绝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只是我们与西方语言体系完全不同,使之产生了深刻的隔绝感。
——方方
来源:北京晨报
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