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三家要旨
1、先秦三家说
1、先秦三家说
先秦诸子,刘向、歆析为十家,颇杂乱;司马谈析为六家,庶精到。然六家之中,法家出于儒,名家出于墨,阴阳出于道,实际上只有三家,三足方可鼎立。道家乃中国文化的灵魂层面,儒家主宰了中国文化的身体层面,墨家为中国文化的头脑层面。韩非言“儒墨”为“显学”;庄子黜“儒墨”,道家实为“隐学”,故先秦诸子少言及道家;唯杨朱隐中最显,故孟子力拒杨(道)墨。种种迹象,皆示三分之势。儒家非墨,得庙堂之宠而完胜;法家僻儒,开同门相残之先河。墨家武为墨侠、文为墨辩,不得志于庙堂,纷纷下野。故儒墨之争,国之党争也,儒法之争,党之权争也。道家,江湖自由主义者也。
2、三家六际说
既知先秦学术三家,更需明三家六际之缘起。盖一种学术之界分,有真际、实际之判,重真际者究内圣之道,图实际者通外王之术。观金庸《笑傲江湖》华山派分剑、气二宗,即明此义。道家学说始于老子,儒家学说始于孔子,墨家学说始于墨子。老子“守中”之说、孔子“中庸”之论、墨子行兼爱非攻而兼及科技发明,皆圆融其学说本身之二谛。其后儒八墨三,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孔学偏于真际遂有孟子“养浩然之气”,荀子斥之“幽隐闭约”;孔学偏于实际遂有荀韩“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专制君王所认同。墨学偏于真际遂有名家“同异、坚白”之辩,墨学偏于实际遂有游侠“以武犯禁”之举。老学行于真际遂有庄子“逍遥江湖之道”,老学行于实际遂有稷下“君人南面之术”。儒家之“中庸”是取儒家真俗二谛之中,道家之“守中”是守道家“内圣外王”之中。后人常常混同,特申明之。
3、儒墨之争说
“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轴心时代,儒墨争于庙堂,遂成显学。儒墨皆行人道,但一偏实际,一偏真际,乃身体与头脑的矛盾。儒家“天命”说,其意在于认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宗法差等之所以存在,儒家认为自有它的必然性,社会和谐,在于人人接受教化使之同意接受现实,所以社会结构,与其打破之,不如完善之。所谓“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纯”是也。墨家“天志”说,其意在于追求“合理的必须要存在”,宗法差等之所以存在,墨家认为其并非上天的意志,社会进步,在于人人平等、兼相爱而交相利,所以社会结构,与其抱残守阙,不如尚贤重组。对当下既得利益者而言,自然是儒家观点更为符合其存在的需要,墨家意在庙堂而不得用于庙堂,沉潜自是必然的命运。
4、儒法互补说
韩非在《五蠹》中,将儒家与道、墨二家一网打尽,故众人皆以为儒法不两立,以至二十世纪中叶尚有“评法批儒”之举。儒法实为同门,皆以庙堂守成为鹄的。然儒家“虚君”而重宗法,法家“帝王”而重刑名,实为方术不同的“阶级内部矛盾”。从操作层面来说,法家更有行事效率,但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儒家讲求诗书修养,意在改造人的情感层面。所以历代君王欲行强政,必取法术,欲得人心,必尊儒术。纯儒则空言无用,纯法则欲速不达。儒法互补,外儒内法,“说的不做,做的不说”,方游刃有余。儒法之争,实为庙堂中人之言行取舍相异,互争权力所至也。其立足之境,并无轩轾。
5、儒道两行说
得庙堂之儒家囿于政治,在政治内,固有其一得之价值,然人生非仅政治而已矣。道家则知人非政治可以笼罩,尚有人生之追求。“居庙堂之高”者,不得不假借儒术,然庙堂之高,非人人可以占据,而人生之大惑,固非儒术可以解答。道家不争于庙堂而不灭,正因人人所有之大惑,将待道术而得解决之也。所以两千年儒道并存而影响渐大,世人皆以儒道为互补,其实儒道两行殊途。欲求名实者学儒,欲修德心者学道,名实与德心岂互补乎?“道不同不相为谋”,试图调和儒道者,非精神分裂,则乡愿德贼。王弼“名教出于自然”,尚依违天人之间;郭象“名教即是自然”,实乡愿小人语也。
6、三家政论说
先秦三家政论,皆非后世所谓民主。然民主只能算是“不坏”的制度,并非最好的制度。故吾人不可强削先秦思想之足而适民主思想之履。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或谓为“民主”之滥觞,然孟子之意,在“为民做主”,而非“由民做主”。何人为民做主?仍是统治者。墨子“兼爱”,或谓“平等”之滥觞矣,然“平等”不一定就能民主,墨家讲“尚贤、尚同”,贤为真贤,同为真同,尚可图治;若以“不贤”贤,以“不同”同,岂非“文革”即是平等、民主?道家讲“自适其适”,损一毫利天下而不与,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此为“民主己”,而非“民主政”。现代政体自西方舶来,方枘圆凿,未必相合,中国政体之完善,或许还需在先秦诸子的启示下找到一丝线索。
7、三家譬喻说
三家之界分,仅为譬喻。三家是假,为方便法门;百家是实,为历史真相。去假归实,方能与先秦诸子对话。三家六际如划分星座,将相邻诸星想象成一星宿,取一名相,方便记忆诸星相对位置及其特性。然我辈举首望天,唯见群星,岂见“斗”“牛”?若无星宿名相,星必杂乱难识;若着星宿名相,往往得相忘星。今人但说道儒,未知老关列杨庄之别、孔孟荀韩之异。假空名以求实,亦如执遗契以求富也。诸子百家,当以“三家六际”循名责实,既得真实,应忘假名。秦以前诸子,自知百家同异,汉代“判教”以来,真义反而失之。界分如筏,到岸应舍,实无三家,群星粲然。
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