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经说过:那种认为这个世纪歌唱在走下坡路的观点,其实是由于人们在缅怀逝去的美好时光时所产生的一种错觉。他认为现代(他的时代)的歌唱水平不但没有变糟,反而大大的提高了。
大概是人天生易于怀旧的心理在作祟,今不如昔的感叹在中老年人身上普遍存在,即使是我也难以免俗,怀旧是人类的天性,是非常主观的感受。所以,即使有偏差,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话要说回来,萧伯纳所处的时代,正是声乐艺术的黄金年代,伟大的歌唱家在20世纪前几十年的时间里层出不穷,当然会使萧伯纳反对这种观点。时过境迁,现在的艺术,不管是声乐还是其他门类的艺术滑坡严重也是不言而喻。如果说现在的歌唱家比以前好,我肯定是不愿承认的,至少在演绎,或者趣味上来说,我觉得过去的人们比现在更注重艺术内在的表达,而不像现在,常流于表面。技术的进步其实无助于艺术,现在的数码技术使得录音更为清晰,但它失去的却是模拟录音的那种更为温暖的人性色彩。
78转唱片,对现在人来说,太过于古老,恍如隔世,她仿佛像月份牌上那些抱着琵琶的美女们,在时光的流逝中已显得微黄,黯淡,但仍不失她曾经拥有的清丽优雅,令人回味,让人感怀。
我最早听到78转唱片的时候,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邻居家里有一台这种唱机,因为年龄还小,放的什么都已记不清楚了,只是觉得很好玩,且在那个时候也已是古董了。而我外祖父家也有一台唱机,但用的是45转唱片,至今还记得当时听常宝华,常贵田的相声《帽子工厂》时的情景,现在想起,觉得非常遥远。这不是时间上的原因,而是我们聆听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LP到磁带到CD、LD、DVD,MP3等,短短几十年时间,变化之快,让人无从适应。还记得90年代LD刚面世的时候,约500元左右一张的价格使人望而却步,但上海的一个“烧友”竟然收藏了一百多张,价值十多万,当时媒体还专访过他,老兄还非常得意,因为像吾等为之羡慕的人不少。现在看来,这些LD犹如一堆废塑料,也庆幸自己囊中羞涩,这是穷人唯一的好处。更有甚者,当年132元一张的DG大禾花系列CD,现在在网上只要区区的9元一张,和盗版无异,能让你气的吐血。别人第一批炒股的发财,我们统统全部套牢,且永无解套的机会,真是啼笑皆非。
之所以想起78转唱片,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因为这几天翻资料发现以前买的一张DVD,收录了卡鲁索、吉利、斯基帕、陶伯、斯莱扎克、施密特等6个男高音的演唱和影像资料,乘兴观看,竟然大为感慨,好比久在樊笼里,复的返自然一般,又好比钢筋水泥房呆久了,人也变得木呐,了无意趣,突然有一天去农家乐尝鲜,那种兴奋是无需言表的。而我看这些老爷爷辈的影像资料正是出于这种感受,那种像火炉里爆发出来的,噼里啪啦的音质,又像是瓦房透风,枯荷淋雨,以前觉得难以卒听,现在竟然觉得有一种残破的美,一种温暖。人真是此一时,彼一时,难以捉摸,而怀旧莫不是这种对于时光莫名的眷恋。
卡鲁索等人的唱片我都有一些,但极少去听,一是因为音质实在太差,又随着唱片日益的普及大众化,曾有的好奇心也逐渐失去。记得以前第一次发现拉赫马尼诺夫演奏自己的钢琴协奏曲和巴托克演奏自己的《小宇宙》时的那种兴奋,但随着勃拉姆斯的讲话录音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找到时,那种兴奋也便随之渐渐失去。技术的发达,人类的进步往往会使人失去念想,这抑或是幸,还是不幸呢!
这些影像最早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是卡鲁索在纽约时的片段,而除了他们每人一个唱段,如卡鲁索演唱的梅耶贝尔《非洲女》中“喔天国”。斯基帕演唱的《托斯卡》中“星光灿烂”。陶伯演唱的《卡门》中的“花之歌”之外。还穿插了他们的舞台和生活情景,访谈、同时代人的回忆等等。
这些早年的影像资料对现在人来说,已是稀疏平常,不再珍贵了。因为你花很少的钱,就能在唱片市场上找到它,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你甚至根本不用花钱,就能在网上找到它们。而我之所以隔了很多年之后,才想起去观看,也是因为家里的音像资料多的根本听(看)不完。就像坐拥书城的人往往会迷失自己一样,面对着众多碟片,有时甚至不知道听什么。人的无端烦恼其实都一样,有钱人为钱多的如何花而迷失,而我们是为碟片多的如何听(看)而烦恼,甚至索性什么都不听,“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任其在书架上积灰。不像以前,为了一首喜欢的音乐可以把磁带听烂掉。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更愿意回到78转唱片的年代。因为,那时一张唱片的出版,一场音乐会或者一场电影的上演,都会让人如此期待。
大概是人天生易于怀旧的心理在作祟,今不如昔的感叹在中老年人身上普遍存在,即使是我也难以免俗,怀旧是人类的天性,是非常主观的感受。所以,即使有偏差,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话要说回来,萧伯纳所处的时代,正是声乐艺术的黄金年代,伟大的歌唱家在20世纪前几十年的时间里层出不穷,当然会使萧伯纳反对这种观点。时过境迁,现在的艺术,不管是声乐还是其他门类的艺术滑坡严重也是不言而喻。如果说现在的歌唱家比以前好,我肯定是不愿承认的,至少在演绎,或者趣味上来说,我觉得过去的人们比现在更注重艺术内在的表达,而不像现在,常流于表面。技术的进步其实无助于艺术,现在的数码技术使得录音更为清晰,但它失去的却是模拟录音的那种更为温暖的人性色彩。
78转唱片,对现在人来说,太过于古老,恍如隔世,她仿佛像月份牌上那些抱着琵琶的美女们,在时光的流逝中已显得微黄,黯淡,但仍不失她曾经拥有的清丽优雅,令人回味,让人感怀。
我最早听到78转唱片的时候,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邻居家里有一台这种唱机,因为年龄还小,放的什么都已记不清楚了,只是觉得很好玩,且在那个时候也已是古董了。而我外祖父家也有一台唱机,但用的是45转唱片,至今还记得当时听常宝华,常贵田的相声《帽子工厂》时的情景,现在想起,觉得非常遥远。这不是时间上的原因,而是我们聆听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LP到磁带到CD、LD、DVD,MP3等,短短几十年时间,变化之快,让人无从适应。还记得90年代LD刚面世的时候,约500元左右一张的价格使人望而却步,但上海的一个“烧友”竟然收藏了一百多张,价值十多万,当时媒体还专访过他,老兄还非常得意,因为像吾等为之羡慕的人不少。现在看来,这些LD犹如一堆废塑料,也庆幸自己囊中羞涩,这是穷人唯一的好处。更有甚者,当年132元一张的DG大禾花系列CD,现在在网上只要区区的9元一张,和盗版无异,能让你气的吐血。别人第一批炒股的发财,我们统统全部套牢,且永无解套的机会,真是啼笑皆非。
之所以想起78转唱片,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因为这几天翻资料发现以前买的一张DVD,收录了卡鲁索、吉利、斯基帕、陶伯、斯莱扎克、施密特等6个男高音的演唱和影像资料,乘兴观看,竟然大为感慨,好比久在樊笼里,复的返自然一般,又好比钢筋水泥房呆久了,人也变得木呐,了无意趣,突然有一天去农家乐尝鲜,那种兴奋是无需言表的。而我看这些老爷爷辈的影像资料正是出于这种感受,那种像火炉里爆发出来的,噼里啪啦的音质,又像是瓦房透风,枯荷淋雨,以前觉得难以卒听,现在竟然觉得有一种残破的美,一种温暖。人真是此一时,彼一时,难以捉摸,而怀旧莫不是这种对于时光莫名的眷恋。
卡鲁索等人的唱片我都有一些,但极少去听,一是因为音质实在太差,又随着唱片日益的普及大众化,曾有的好奇心也逐渐失去。记得以前第一次发现拉赫马尼诺夫演奏自己的钢琴协奏曲和巴托克演奏自己的《小宇宙》时的那种兴奋,但随着勃拉姆斯的讲话录音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找到时,那种兴奋也便随之渐渐失去。技术的发达,人类的进步往往会使人失去念想,这抑或是幸,还是不幸呢!
这些影像最早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是卡鲁索在纽约时的片段,而除了他们每人一个唱段,如卡鲁索演唱的梅耶贝尔《非洲女》中“喔天国”。斯基帕演唱的《托斯卡》中“星光灿烂”。陶伯演唱的《卡门》中的“花之歌”之外。还穿插了他们的舞台和生活情景,访谈、同时代人的回忆等等。
这些早年的影像资料对现在人来说,已是稀疏平常,不再珍贵了。因为你花很少的钱,就能在唱片市场上找到它,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你甚至根本不用花钱,就能在网上找到它们。而我之所以隔了很多年之后,才想起去观看,也是因为家里的音像资料多的根本听(看)不完。就像坐拥书城的人往往会迷失自己一样,面对着众多碟片,有时甚至不知道听什么。人的无端烦恼其实都一样,有钱人为钱多的如何花而迷失,而我们是为碟片多的如何听(看)而烦恼,甚至索性什么都不听,“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任其在书架上积灰。不像以前,为了一首喜欢的音乐可以把磁带听烂掉。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更愿意回到78转唱片的年代。因为,那时一张唱片的出版,一场音乐会或者一场电影的上演,都会让人如此期待。
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