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最新主题

» 范子烨:中古時代的喉音藝術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

水墨习作一张

2013-06-15, 00:31 由 杨典

碟评——陆续添加 …

附件
碟评——陆续添加 Attachment1111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138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花磎迹见泷行书《前赤壁赋》

2013-04-01, 13:09 由 杨典

图:藏花

附件
碟评——陆续添加 Attachment书法 00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8 Kb) 下载0次
碟评——陆续添加 Attachment书法 002.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3 Kb) 下载0次
碟评——陆续添加 Attachment书法 003.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6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银阁寺及其门前枯山水

2013-01-24, 11:48 由 杨典

碟评——陆续添加 …

附件
碟评——陆续添加 Attachment银阁寺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85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4 posters

    碟评——陆续添加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碟评——陆续添加

    帖子 由 欧南 2011-12-08, 23:18

    约稿而写的碟评,喜欢的可以去看看。

    马斯涅《维特》



    说起法国作曲家马斯涅,熟悉音乐史的人或许有些不以为然。或许马斯涅在艺术上的实用主义,是很多人轻视他的原因。按现在的话来说,马斯涅是个“实惠”的作曲家,懂得投观众所好,他绝不会去写观众不喜欢的歌剧。德彪西曾经揶揄他只对女性题材感兴趣,讥讽他企图在音乐中寻找女性心灵史的材料:“那些曾经激起过人们无穷幻想的妇女形象,都被他用音乐表现出来了,几乎一个不漏!穿着撑裙的曼侬的微笑又出现在当代萨福的嘴上,同样使男人们泫然涕下!那瓦尔女郎的匕首使人想起了无意识的夏绿蒂的手枪。”(德彪西《克罗士先生》中论马斯涅)这段简短的评论中包括了马斯涅四部有关女性题材的歌剧,即《曼侬》、《萨福》、《那瓦尔女郎》和《维特》。



    德彪西的讥讽虽然没有错,但不乏偏激,流行并没什么错,普契尼的歌剧也是流行歌剧,布里顿也曾极端的斥责普契尼的《艺术家生涯》下流,这或许是严肃作曲家对他们出尽风头的一种不满的牢骚吧!这几乎成了一种共识,在美国作家古斯塔夫·科贝的那套《西洋歌剧故事》中,竟然没有收录一部马斯涅的歌剧介绍,可见当时有文化的人并不太喜欢马斯涅。腻人的香艳,轻歌曼舞的旋律,多愁善感的音调构成了马斯涅歌剧的基调。马斯涅的歌剧好听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会去关心音乐家应该干什么,他并没多少艺术理想,他只关心市场。其实说白了也无可厚非,普罗米修斯可以为了人类的光明去盗火,丘比特也可以满足人类的情欲施放金箭。不过这是在19世纪后期,严肃的艺术家多少还有些活路的年代。如果放在现在,德彪西只能混在音乐学院当教授,在满腹牢骚中度过余生,而马斯涅肯定还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现代的音乐剧多少都是马斯涅这一路的产物,没有市场就没有活路,马斯涅是他们的先驱,在市场定位方面,马斯涅远远超过现在的市场营销专家,艺术策划人。



    歌剧《维特》取材于歌德家喻户晓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当时这部小说出版后风行一时,即使一代枭雄拿破仑也对它情有独钟,它对欧洲情感生活的影响犹如《红楼梦》对中国人的影响一样,很多人甚至穿着维特的服装,拿着小说,模仿维特的自杀,造成那个年代自杀的狂潮。马斯涅的这部四幕歌剧于1892216在维也纳宫廷剧院以德语首演;次年116日又在巴黎喜歌剧院用法语首演。在马斯涅的歌剧中,《维特》的名气不如《曼侬》、《泰伊丝》等著名,但仍然是马斯涅最受人喜欢在歌剧之一,尤其是剧中第三幕维特在绝望中唱的那首著名的咏叹调“不要唤醒我”,***澎湃,感人肺腑,在法语歌剧中也是少见的名作,是男高音的保留曲目。



    这张DVD由法国著名指挥家米歇尔·普拉松指挥巴黎国家歌剧院2010年在巴士底歌剧院的实况演出,扮演维特的分别是男高音乔纳斯·考夫曼和女中音苏菲·科赫。这场演出的舞台并非目前流行的简约时装版,它将人物置身于一个大房间中,具有传统感,在看多了现代版的歌剧演出后,这种回归让人产生浓郁的怀旧感。而全剧也紧紧围绕着维特和夏绿蒂展开,剧情紧凑,音乐充满着***,优美且附有悲剧色彩。



    曾经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中听过苏菲·科赫扮演的奥克塔维安伯爵,印像深刻。在这部歌剧中,苏菲·科赫所扮演的夏绿蒂楚楚动人,而考夫曼是我比较欣赏的歌唱家,我喜欢他苍劲沙哑,有些粗旷野性的嗓音,富有磁性,极具男性气质。以前曾听过美国流行歌手迈克尔·波顿演唱的“不要唤醒我”,让我深感男性嗓音刚劲沙哑,元气淋漓的美,而考夫曼也有这种特色,在歌剧演员中,考夫曼的声音可谓独特,只要听一遍就能牢牢的印在脑海中,假以时日,考夫曼一定能成为歌剧界的领军人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考夫曼演唱:马斯涅歌剧《维特》——不要唤醒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4OTEzMjgw.html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夏日时光

    帖子 由 欧南 2011-12-17, 00:21

    喜欢听音乐的朋友大概分两种,一种属于追本溯源型,比如听了一首优美的咏叹调,进而想去了解整部歌剧。还有一种人是专听优美的歌曲,只要自己喜欢,管它出自那部歌剧,正如钱钟书所说的那样:既然觉得鸡蛋好吃,何必知道这个鸡蛋从那里来的。这样的听众一般都比较随意!注重乐趣和直觉的感受。



    诚然,绝大多数喜欢听音乐的人不会像专业人士那样,出于职业需要,必须去了解作品的背景,否则一问三不知的话,有丢失饭碗之虞。



    大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喜欢将好听的歌曲归类在一起,可以从头到尾反复的聆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而唱片公司也会迎合听众的心理,将一些优美动人的歌剧咏叹调编成一张专辑,以满足那些只喜欢听好歌曲的乐迷们的嗜好。



    Decca公司出版的这张《夏日时光》正是属于这类将好听的歌曲汇成了一张最美的经典歌曲与咏叹调CD。虽然专辑标以“夏日时光”,但并非所有的歌曲都是有关夏日的内容,而是这张专辑的基调,仿佛洋溢出浓浓的夏日情怀,它的可听性是不容置疑的。
    这是一张跨界的合辑唱片,也就是说,它涵盖歌剧、流行、拿波利民歌、电影音乐、爵士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且每首都是沁人心脾,抒情动人的歌曲。时而唯美,时而激昂,时而优雅,就像一碟令人垂涎欲滴的精美大拼盘一样,让人感受到不同风格的音乐的美。

    不说别的,我们先来看看其中的一些曲目:比如格什温的歌剧《波吉与贝丝》中的“夏日时光”、伯恩斯坦《西城故事》中的“玛丽亚”、爱尔兰民谣“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法国著名的“夏天知道”,拿波利民歌“我的太阳”、“重归苏连托”、“负心人”等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名作,也有电影《角斗士》、《越战猎鹿人》等电影中的主题曲。而演绎这些歌曲的的明星更是如帕瓦罗蒂、卡雷拉斯、罗素·华森、卡娜娃、瑞妮•弗莱明、海莉·韦斯特娜等国际一线的大牌明星。仅此这点,这张CD的性价比也是超值的,值得收藏的。



    除了那些经典的歌曲之外,专辑中如英国歌手罗素·华森演唱的《蓝天飞翔》,令我着迷,这首歌曲因为曾经由帕瓦罗蒂的演唱而蜚声乐坛,而华森的演唱声音松弛,嗓音宽厚华丽,有着地中海阳光的强烈色彩感,他的演唱有比较浓郁的流行风格,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的演绎,极为喜欢。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中歌曲 “我亲爱的爸爸”是一首尽人皆知的华美甘甜的咏叹调。由海莉·韦斯特娜演唱,她和莎拉·布莱曼一样,也属于跨界的女高音,嗓音绵软柔美,具有摄人魂魄的魅力,只有亲身感受,才能触摸到海莉·韦斯特娜声线上迷人的亲和力。



    总而言之,对音乐的体验是很私人化的感受,要自己去听才能触觉其美。这是一张值得收藏的CD,整体的感觉美轮美奂,



    -------------------------
    罗素•华森的《蓝天飞翔》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2Nzg0NTQw.html

    吉普赛国王合唱团的《蓝天飞翔》。其实我更喜欢他们唱的,能感觉到自由的气息,这是我们的音乐缺乏的。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IxOTQzODQ=.html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回复: 碟评——陆续添加

    帖子 由 欧南 2011-12-18, 20:35

    克里普斯版的《大地之歌》

    在马勒创作《大地之歌》的那段日子里,他的妻子爱尔玛曾经这样写过:“我们对什么都谨慎恐惧,他也不时要我听听他的心跳是清晰、是急促,还是稳定”。这种情绪近乎有些病态的紧张和怀疑的状态,促使了马勒在这部他最重要的交响曲中表达了对生命、痛苦、死亡等等的一种浓郁的虚无情绪。马勒事后也认为《大地之歌》是他所有创作中最为个人化的内心独白。

    《大地之歌》是马勒最著名的交响乐之一,众所周知,他的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唐诗。最初马勒为这部交响曲取名为《玉笛》,后改为《大地悲秋之歌》,最后才定名为现在的名字。乐曲共有6个乐章。马勒曾和指挥家勃鲁诺.•瓦尔特谈起第六乐章“告别”时说“这是听众可以忍受得了的吗?它会驱使他们厌世轻生吗?”虽然实际情况并没有马勒想象的那么严重,但音乐中那种去意已定的反复吟咏,确实令人愁闷的透不过气来。

    《大地之歌》通常是由男高音和女中音(或女低音)的版本较为普遍,比如最著名的瓦尔特和费丽尔,帕札克的版本;克勒姆佩勒和路德维希,翁德里希版本;海汀克和珍妮•贝克,詹姆斯•金的版本等等。而由男高音,男中音合作的版本极为罕见。所以,当看见手上这张由克里普斯指挥,翁德里希和费舍尔•迪斯考合作的《大地之歌》,蓦然间有一种惊喜之感,一是这样的合作少自然惊喜,二是这两位都是我喜欢的声乐大师,且至今在这个领域内不曾听过比他们更出色的歌唱家。因此,这张唱片的珍贵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在1964年,翁德里希和费舍尔•迪斯考两度合作了马勒的《大地之歌》,一次是4月份,由约瑟夫•凯伯特指挥班贝格交响乐团,翁德里希对费舍尔•迪斯考在第六乐章“告别”中的演唱感动之极。而DG公司现在出版的这张是6月份在维也纳音乐协会大厅,即著名的金色大厅中的现场演出,由克里普斯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伴奏。

    或许正如费舍尔•迪斯考所说的那样,克里普斯将乐队的音量控制的适中。而这个版本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乐队在冷峻中,音色透出一种温暖的色调,我甚至觉得它有些太柔和,太情调了些。当然,每个人对马勒的理解都不一样,而克里普斯似乎在音乐中化解了马勒在这部交响曲中所反映出来的过于颓唐,愁闷的情绪。当然,这和录音也有直接的关系,相对于现在的数码录音,其实我更喜欢早期的模拟录音,它的音色更为人性,柔和和温暖,没有数码录音常有的那种尖锐和干涩。

    翁德里希的演唱无可挑剔,尤其是第三乐章“青春”中,晶莹剔透的音色,华美清新。翁德里希的声音能把人带入到一种境界,一种洋溢出青春活力,理想的世界,而由他来表现这个乐章是最好不过了,他更能衬托出人之理想失落,精神颓靡之后的绝望凄凉。费舍尔•迪斯考在演唱时对音色,力度,气息的控制令人叹为观止,哪怕在对比强烈的乐句中,他都能牢牢的控制住声音,且表现的如此温暖,柔和。

    第六乐章“告别”是全曲的重头戏,篇幅占了整个交响曲的一半,可见,这是整部交响曲的核心,是马勒真正表达心声的目的所在。而费舍尔•迪斯考在这个乐章中的演唱的凄美而怅惘,他的忧郁,他的哀伤,他在凄凉绝望中所溢出的对人世的留恋,那种温暖的色泽都让人感动不已。

    最后再说说这张唱片的指挥约瑟夫•克里普斯,相对于马勒的权威演绎者瓦尔特,伯恩斯坦等来说,克里普斯对我们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战后的维也纳,他是重要的指挥家。克里普斯还有一个弟弟亨利也是指挥家,在乐坛,兄弟两人皆为著名指挥家的非常罕见。
    -------------------------
    费舍尔·迪斯考演唱的舒伯特《魔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yNzkyMTMy.html

    翁德里希演唱的贝多芬《阿德莱德》http://video.sina.com.cn/v/b/59810193-1944070514.html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首席歌剧女伶

    帖子 由 欧南 2011-12-27, 19:47

    这张双CD其实不用介绍,看到的话,抓紧掏钱买就是了。因为无论什么公司出选集的话,拿出来的都是看家的演绎。Decca公司以前出过很多这样的cd,像“十大男高音”、“十大女高音”之类的,都是歌唱家演唱的精华所在。熟悉他们的人,可以免去寻找的麻烦,而不熟悉的人,可以通过选集大体上了解演唱家的水准,风格。

    唱片标明“首席女高音”并不为过,这套cd里所选的女高音(次女高音)都是当今活跃在声乐舞台上的一线歌手,老一辈的如卡那娃、卡巴耶等,中生代的如弗莱明、巴托丽、希尔维亚•麦克奈儿、冯•奥托、亨德里克斯、安吉拉•乔治乌等。新一代的如安娜•涅特莱布柯、嘉兰莎、丹尼尔•迪•妮丝、派蒂邦、曹秀美、尼古丽•卡贝尔等。

    Decca作为世界上顶尖的唱片公司,旗下的艺人自然都是一流的演唱家,老一辈的不用说,新出道的几个演唱家也都具有不俗的实力,且都活跃在当今世界的歌剧舞台上。

    这张cd中收录的巴托丽演唱的贝利尼的歌剧《诺尔玛》中著名的咏叹调“圣洁的女神”,笔者虽然听过无数巴托丽的唱片,但这首也是第一次听到,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巴托丽用半声唱法将此曲演绎的幽幽动人,有些像催眠曲,虽不及卡拉斯的高贵,但也是一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焦尔达诺的歌剧《安德烈•谢尼埃》中的咏叹调“妈妈去世后”,是我最喜欢的歌剧唱段,充满着悲剧性的情感张力,也能使人感觉意大利歌剧真正的迷人之处,卡巴耶唱的情感充沛,令人动容。

    几年前第一次看韩国女高音曹秀美的演唱让我惊讶非常,如果不是看,根本就听不出这是一个亚洲人在唱西方歌剧,她的咬字发音纯正,气息控制良好自如流畅,音量虽然不大,但非常婉转优美,完全不是我们以前听国内歌手常有的那种夹生,洋泾浜的感觉。曹秀美现在号称亚洲第一女高音,绝非浪得虚名,或许迪里拜尔可以一比。

    拉脱维亚的次女高音嘉兰莎虽然不是大红,也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优秀歌手,音色纯净厚实,演唱松弛自然,尤其中音区比巴托丽更醇厚,透着一股自然的哀伤的味道,非常迷人。笔者非常看好她的潜力。

    丹尼尔•迪•妮丝也是出道不久的黑人女高音,容貌靓丽,姿质优越。在声乐舞台上,优秀的黑人歌手层出不穷,可以占据半壁江山,老一辈的如普莱斯、杰西•诺曼、凯瑟琳•芭托等,现代如尼古利•卡贝尔和她。我曾经看过她两张DVD,蒙特威尔第的《波佩阿的加冕》和亨德尔的《阿西斯与加拉蒂亚》,风格比较新派,舞台上控制的尺度也随意松弛,和老一辈歌唱家的趣味不同,表现出一种新生代的活力。丹尼尔•迪•妮丝的嗓音非常活泼俏丽,适合演唱巴洛克时代的歌剧,她的演唱现在还谈不上完美,毕竟年轻,加上容貌俏丽,有明星气,前途不可限量。

    限于篇幅,挑几个歌手略谈听后感。总之,这是一张值得收藏的精选集。
    ------------------------------------------------------------------
    拉脱维亚的次女高音嘉兰莎演唱圣-桑歌剧《参孙与达利拉》中“我的心向你的话语敞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4MzU1ODQ4.html
    avatar
    菱角


    帖子数 : 217
    注册日期 : 11-05-03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回复: 碟评——陆续添加

    帖子 由 菱角 2011-12-29, 10:02

    来读,文字一贯的细致。
    “追本溯源”其实挺好的,只是一般听众没有这样的精力和时间吧,不过如果对某个曲子真的很有兴趣,应该也会向前寻找,一直找到源头,了解后再挑好听的歌反复听。
    把好听的歌集在一起听起来很方便,像我这样的外行就省力了。:)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回复: 碟评——陆续添加

    帖子 由 欧南 2011-12-29, 19:57

    其实有的是时间,现在获取,聆听音乐的机会比我那个时候多得多。一个mp3就可以把古典音乐中经典的作品一股脑拿下,随时可以听,在车上,路上等等。只是获取的太容易,反而失去了兴趣。

    有时候物质贫乏反而能激起渴望,文革时期有人躲在家听古典音乐的。我也经历过用磁带录制电台古典音乐的时期,为了录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甚至不去上班,那是在80年代。

    听音乐没有外行,音乐不是知识。你所说的外行只是你没我熟悉音乐史罢了,这不影响你欣赏任何音乐作品。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迪茜》

    帖子 由 欧南 2011-12-31, 20:41

    奥菲欧作为西方传说中最著名的歌手,在歌剧诞生之初,便进入作曲家的视野。最早的歌剧作曲家佩里写于1600年的《尤丽迪茜》完整的保存至今,而歌剧史上最著名的两部有关奥菲欧的歌剧就是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的两部同名之作。前者是歌剧逐渐开始成熟的标志,后者则是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扛鼎之作,在歌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还有一部比较著名的有关奥菲欧的歌剧是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天堂与地狱》,但这是一部闹剧,用插科打诨的手法讽刺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的荒淫无耻的生活。

    1861年格鲁克结识了意大利诗人、剧作家卡尔扎比吉,共同的理想使两人联手为歌剧的改革谱写了重要的一笔。

    1762年,格鲁克根据卡尔扎比吉的歌剧脚本《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他自己也亲自参与了脚本创作),写下了第一部改革后的歌剧,在这部歌剧中,充分体现了真实、淳朴、和自然的真谛,它使音乐局限于为歌词服务这一固有的功能,并否弃了歌手在返始咏叹调中滥用装饰技巧,取悦观众的固有形式。格鲁克扩展了宣叙凋,在宣叙凋中,格鲁克加进了弦乐伴奏,而替代了原来用古钢琴伴奏的清宣叙凋,这使得整部歌剧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以后瓦格纳的戏剧理想产生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斯特对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迪茜》这样评价说:“对于他来说,奥菲欧不是超人,不是神或半神,不是引导人类继续在这条通向尽善尽美境界迈进的天才,而只是为失去心爱的人而悲伤的丈夫,他的痛苦表现在感人至深的音响之中。”这正是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全部意义,他使活生生的人性在歌剧中体现出来,这使得人生命中本身的意义在在戏剧的行进中显示出它的震撼力和情感的深度。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在启蒙思想家的感召下进行的,在他身上糅合着人文主义对人性关怀的精神,这种关怀具体地的表现在准确地将古希腊的悲剧精神移植倒现代人的生活实际中,他的感情是人间的,不是神性的。

    《奥菲欧与尤丽迪茜》是格鲁克第一部改革后的歌剧作品,也是格鲁克最重要的歌剧之一,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分别有意大利语版本和法国版本两种,而后者是格鲁克在法国时,为迎合法国观众的欣赏口味加进了芭蕾和合唱等场面。歌剧的内容非常简单,主要人物就是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奥菲欧在演唱。歌剧的音乐凝重舒缓,合唱和独唱优美动人,格调典雅肃穆,体现了早期古典主义追求高贵的艺术趣味,尤其是奥菲欧在第三幕中演唱的哀歌“我失去了尤丽迪茜”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有人甚至认为:就因为这首歌,那怕格鲁克的歌剧以后不再上演,他的名字也将永远被人记忆。

    Decca公司的双张《奥菲欧与尤丽迪茜》是法语版本,演唱的是当今炙手可热的秘鲁男高音胡安•迪亚戈•佛瑞兹。整张碟给人以华丽舒展的感觉,弦乐细腻,干净剔透,趣味优雅,合唱部分让人赏心悦目,是非常出色的一个版本。

    佛瑞兹的演唱华丽飘逸,高音具有银铃般的效果。媒体曾经把他看成是帕瓦罗蒂的接班人,但笔者认为这种宣传大可不必。佛瑞兹的音色的确漂亮,但仅限于高音区。他是个非常优秀的男高音,但声线过于单薄,高音漂亮但失之寡淡,缺乏震撼人心的效果。其实佛瑞兹的音色很适合演唱巴洛克时代的歌剧,唱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或许有些捉衿见肘,至少不会让人热血沸腾吧。这其实也正常,施其所长,避其之短,艺人的优秀不仅仅是天赋,而是修养和对角色的塑造能力。有人说他是花腔男高音,不知这种说法何从说起,或许是他的技巧有些花腔的味道吧?
    --------------------------------------------------------------------------
    秘鲁男高音胡安•迪亚戈•佛瑞兹演唱格鲁克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我失去了尤丽迪茜”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yNjQzMzA4.html
    沈方
    沈方


    帖子数 : 358
    注册日期 : 11-03-15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回复: 碟评——陆续添加

    帖子 由 沈方 2012-01-04, 12:02

    听了听文中所附佛瑞兹。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歌剧之最

    帖子 由 欧南 2012-01-07, 22:10

    这或许可以说的上是一套(双张)歌剧入门的最佳唱片。和一些分类比较严格的唱片,如最佳男高音,最佳女高音等不同的是,这张选集最大的特色的涵盖量之大,可以说是囊括了整个歌剧史的信息,是一套简略的歌剧百科全书。



    通常很多人只知道歌剧,但并不一定知道歌剧其实分很多不同的种类。最早出现的歌剧称为正歌剧,它主要流行于19世纪以前,当喜歌剧出现的时候,正歌剧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除了当时意大利喜歌剧一统天下的局面之外,在法国出现了所谓的大歌剧,在德国及东欧地区也出现了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民族歌剧,另外还有流行于奥地利和法国等地的,轻松愉快的轻歌剧(又名小歌剧),瓦格纳的“乐剧”,流行于19世纪后期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等等。



    而在这套选集中,不同歌剧的演唱形式都有收录。如格鲁克的正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的唱段“世上没有尤丽迪茜”;亨德尔的正歌剧《希尔斯》中的唱段“绿叶青葱”。喜歌剧则有多尼采蒂的《爱的甘醇》中著名的唱段“偷洒一滴泪”;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费加罗的唱段“快给大忙人让路”。法国大歌剧有圣-桑的《参孙与达利拉》的唱段“你的声音启开我的心扉”。民族歌剧有德沃夏克《水仙女》中的“月亮颂”。轻歌剧有奥芬巴赫的《美丽的海伦娜》中的“在伊达山上”。其他还有瓦格纳的乐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极为著名的“爱之死”,和列昂卡瓦洛的“真实主义”歌剧《丑角》中的“穿上戏装”等。



    除此之外,在选曲上,既有男女声(包括假声男高音)演唱的著名歌剧咏叹调,也有重唱,合唱的曲目,如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著名的“船歌”,威尔第歌剧《那布科》中希伯来奴隶的合唱“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其中,除了老一辈的声乐家之外。笔者最为欣赏的是德国当今最出色的假声男高音安德烈·朔尔演唱的亨德尔的“绿叶青葱”(也就是著名的广板),他的音色有着水银泻地般的光泽。而乔纳斯·考夫曼也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英雄男高音”,他的声音浑厚饱满,富有磁性。他演唱《丑角》中的咏叹调“穿上戏装”,让我想起加拿大男高音乔恩·维克斯,而考夫曼的声音更有一种沙哑迷人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不出意料的话,我觉得他更有实力和资格成为未来声乐界最耀眼的人物。



    怎么样,光凭这些信息,作为入门,也值得购买了。这套唱片中的选段无需多介绍,都是歌剧史上最经典唱段,而很多刚开始接触歌剧的人,都是从这些优美的旋律开始迷上歌剧的。



    既然号称“歌剧之最”,所选的曲目是一流的,那么演唱者自然也是世界一流的声乐家。报几个名字你就会知道它的份量,我们熟悉的男高音有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波切利。新一代炙手可热的则有乔纳斯·考夫曼、胡安·迪亚戈·佛瑞兹等。女高音有卡那娃、弗莱明、安吉拉·乔治乌、安娜·涅特莱布柯等人,这些都是当今顶尖的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水准和实力是不用我多介绍的。



    一张唱片要想出彩,必然包含几个方面。第一是选曲,上面已经介绍过。第二是演唱者,也无需多言。第三是录音,更不用多说,熟悉录音的人都知道DECCA公司的录音水准,即使是引进版,音质是没什么大的变化的。第四就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价格。这套双张的唱片市场价是55元一套,应该算是廉价的大餐了。想起90年代的时候,台湾福茂公司引进版的DECCA的唱片,在当时也是风行一时,但售价是100元一张,时过境迁。现在唱片已经不再是稀罕物了。

    ---------------------------

    威尔第《那布科》希伯来奴隶的合唱“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wOlIRld-IM/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古典之最

    帖子 由 欧南 2012-01-11, 19:28

    相比《歌剧之最》,这套唱片的编选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看到这套唱片,我第一个反映是编者的业余。东北民间有一道菜叫乱炖,也就是上海人所说的大杂烩,其做法是一股脑的将各种菜肴仍锅里了事,简单而没章法,不过由于菜肴本身的鲜美,即使“乱炖”了,味道却是不错。我想,这张唱片也有乱炖的味道,编曲杂乱无章,但因为所选的音乐本身都是些经典的世界名曲,却是不影响聆听的快感。我想编曲者大概有些功利吧!现在古典音乐市场极度萎缩,如果选的音乐让消费者不满意的话,恐怕连饭碗都难保。这个话题或许有些沉重伤感,却也是事实。如果再不拯救古典音乐市场的话,恐怕像我这样爬格子混稿酬的人,也只得扔下笔杆子,托着钵盂满大街的化缘去。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我说这张唱片编的业余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曲目类型等的分类。从曲目上来看,里面既有交响曲、协奏曲、歌剧咏叹调、芭蕾舞、钢琴小品、小提琴小品、吉他曲、甚至还有《辛德勒的名单》等等不一而足,是一套典型的“乱炖”唱片。不过话也要说回来,这对于搞音乐专业的人来说,多少有些矫情,不专业是很难让他们认同的。而对普通的乐迷来说,“乱炖”或许正合他们的胃口。他们是不在乎音乐作品的分类的,只要音乐选的好听,那怕在里面加上一首《二泉映月》也不会在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听音乐贵在其乐,不乐也就失去欣赏音乐的意义了。乐迷听音乐只为放松心情。故此,从市场角度来说,将一大堆好听的乐曲放在一起,也是出于市场营销的考虑吧。



    我们先来看看这套唱片所选的一些曲目。在歌剧方面,所选的都是歌剧史上最经典优美的名段,如贝利尼的歌剧《诺尔玛》中的“圣洁的女神”,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中甘美的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艺术家生涯》中的“冰凉的小手”;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婚礼》中费加罗劝小厮凯鲁比诺所唱的幽默风趣的“再也不要去做情郎”。这些歌曲既使人耳熟能详,也让人百听不厌,这或许就是歌剧的魅力,也是古典音乐的魅力,它总能激发出你内心的情绪,或优美如歌,或***奔放。



    在小品音乐方面,这套唱片中选了很多音乐史上的名作,如李斯特最美的钢琴小品《爱之梦》,这首浪漫如诗的小曲不知迷倒过多少人的心。马斯涅的《沉思》也是他最出名的小提琴作品,乐曲出自他的歌剧《泰伊丝》中的间奏曲,常被单独演奏,可以说是小提琴作品中最为人所知,所喜爱的乐曲。其他还有贝多芬朦胧梦幻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肖邦的《夜曲》,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最著名的“梦幻曲”,法国作曲家萨蒂常能让人听到,却又有很多人叫不出名字的《玄秘曲》,西班牙作曲家塔雷加的吉他名作《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等等,这些小品是音乐史上最动人的旋律,它们常常回荡在我们耳畔,不但丰富着我们的情感,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也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乐队作品方面除了我们熟知的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维瓦尔第的《四季·夏》之外,还选录了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中最著名的“女武神的骑行”。这首辉煌壮丽的乐曲有助于我们理解瓦格纳音乐的风格。哈恰图良的《马刀舞》是大家熟悉的作品,粗野狂放,具有强烈的感官效果。其他的还有法国作曲家福雷优雅抒情的《西西里舞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一号》,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在山大王的宫殿里”等。



    这套唱片除了作品的分类有些杂乱之外,所选的音乐是绝对值得一听的。而里面的演(唱)奏家和《歌剧之最》一样,都是乐坛上顶尖的大师级人物,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或许为了吸引国内的乐迷,里面还加上了李云迪,郎朗的钢琴演奏,对于喜欢他们演奏的乐迷来说,也是一种惊喜吧。

    ---------------------------------

    贝利尼的歌剧《诺尔玛》唱段:圣洁的女神http://video.sina.com.cn/v/b/28416193-26359826.html
    疏约
    疏约


    帖子数 : 132
    注册日期 : 11-03-29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回复: 碟评——陆续添加

    帖子 由 疏约 2012-01-12, 12:22

    精选的目的不是少与唯一,一张唱片想覆盖面太大就不行了.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回复: 碟评——陆续添加

    帖子 由 欧南 2012-01-20, 20:19

    说得对,现在的编辑不懂行的居多,尤其是音乐方面的,只知道名曲,不知道风格,音乐的特性。

    我们大部分的视线还停留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对这种音乐类型很熟悉。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焦尔达诺《费朵拉》

    帖子 由 欧南 2012-01-24, 22:19


    很多人或许都是通过一首感人至深的咏叹调“爱神允许你去爱”,而知道焦尔达诺的歌剧《费朵拉》了的,但真正有多少人看(听)过这部歌剧那就另当别论了。原因也许是焦尔达诺的这部歌剧的名气远远不如他的另一部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作《安德烈•谢尼埃》。焦尔达诺和歌剧《歌女》的作者庞契耶利一样,似乎有些不太走运,在他们创作的时期,前面有着威尔第这座大山,同时代又遇到了普契尼,而马斯卡尼又凭一部独幕剧《乡村骑士》掩盖了他。所以,在歌剧史上,焦尔达诺可谓是一个若隐若现的人物,一般的听众甚至都不知道他。

    焦尔达诺一共创作了12部歌剧,除了《安德烈•谢尼埃》之外,就数这部抒情悲剧《费朵拉》了。如果不是意大利优秀歌剧太多的话,《费朵拉》完全有可能被更多人熟知。在这部歌剧里,意大利歌剧中的一切元素它应有尽有,震撼人心的爱的咏唱,华丽优美的音乐,***和死亡的悲剧等等,都是意大利歌剧中最常见的主题,也是令他们欲罢不能的,对激昂生命的理解和追求。如果没有这些元素,也就不成为意大利歌剧了。

    爱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方式,这部歌剧描写的是在一个错误的环境里,遇到一次错误的爱情所导致了一场错误的悲剧,内容的确是够吸引人的。歌剧脚本由考劳蒂根据法国剧作家萨尔杜的同名戏剧改编,1898年首演于米兰。

    歌剧描写了富有的公主费朵拉在结婚的前一天得知自己的未婚夫被谋杀,为了追查凶手,她来到了巴黎,当费朵拉在舞会上遇见凶手洛里斯的时候,竟然得知自己的未婚夫原来是个花花公子,在结婚前一天还勾搭洛里斯的妻子,而洛里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出于自卫才杀死了费朵拉的未婚夫。一首***澎湃的“爱神允许你去爱”,使他们陷入了狂烈的恋情之中。为了躲避当局追杀洛里斯,她们去了瑞士乡村,但厄运并未因他们远离而消失,洛里斯的弟弟因哥哥的事受牵连死于狱中,母亲为此事忧愤而死,而这正是费朵拉在巴黎时,为替未婚夫报仇给当局写的密信,这一切发生在他们相恋之前。受此打击洛里斯悲愤难抑,而费朵拉也应后悔服毒自杀。

    《费朵拉》在音乐风格上,有着很多马斯卡尼和普契尼的影子,旋律宽广优美,配器华丽抒情,第二幕中的舞会场面和第三幕瑞士乡村景色的音乐,轻盈活泼,令人难忘,尤其是第三幕结尾费朵拉服毒自杀的场面,音乐充满着抒情的悲剧性,让人想起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生涯》中咪咪去世的场面,催人泪下,是比较典型的意大利传统歌剧的格调。

    《费朵拉》全剧的版本并不多见,著名的有多明戈和弗莱尼97年在纽约大都会的现场版本,卡雷拉斯和伊娃•马顿的CD版本,可见这部歌剧知名度不高。

    这是DG公司今年刚出版的的演绎,多明戈自不必说,是这部歌剧的权威演绎者,而安吉拉•乔治乌这些年的势头依然不减,除了上次介绍过的她和阿兰尼亚录制的,同样也是马斯卡尼冷僻的歌剧《友人弗里兹》之外,这是她的又一张较冷僻的录音版本。一方面可以看出她对自己演唱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她拓展剧目的雄心。显然,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是不太敢冒险去录制这些冷僻的歌剧的,毕竟是商业社会,害怕乏人问津使得一般艺人谨小慎微,甚至缩手缩脚,反反复复的就是唱几部老生常谈的歌剧,这或许也是这个版本令人欢喜的原因。
    ---------------------------------------------------------------
    多明戈:焦尔达诺《费朵拉》-“爱神允许你去爱”http://video.sina.com.cn/v/b/27351340-29039099.html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佩格莱西《圣母悼歌》

    帖子 由 欧南 2012-02-13, 20:56

    意大利作曲家佩格莱西(17101736)或许是音乐史上最幸运,也是最不幸的人。幸运的是他正好生于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凭一部现在看来毫不起眼的二幕喜歌剧《管家女仆》被永载史册,不幸的是他仅仅活了26岁,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话,佩格莱西的音乐成就或许远不止这些,这部美妙哀婉的《圣母悼歌》就是一个明证,这是他生命最后一年创作的合唱作品。而在同类作品中,也只有罗西尼、德沃夏克和现代作曲家席曼诺夫斯基可与之媲美,但似乎又都不及佩格莱西的这部作品感人至深。



    如果说歌剧《管家女仆》是无心插柳柳成行的巧合的话,那么《圣母悼歌》则是耗尽作者才华的严肃宗教作品。或许佩格莱西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这部有着玩笑性质的幕间剧成了歌剧史上的第一部喜歌剧作品,为此还激发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此后喜歌剧成了歌剧的主流,流行到现在,成为歌剧最主要的形式。



    除了歌剧以外,佩格莱西还写过很多宗教题材的作品,但大多被人遗忘。这和当时浓郁的宗教环境分不开,像蒙特威尔第、巴赫、亨德尔等除了创作世俗音乐外,都创作了大量宗教音乐。圣母悼歌原是一首创作于13世纪的诗歌,十八世纪时配上素歌曲调后成为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中的一首歌咏,意思是“站着的悲悼圣母”。后来这首诗歌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之配乐成了现在的“圣母悼歌”。佩格莱西的《圣母悼歌》创作于1735年,当作品写完的时候,佩格莱西已经病入膏肓,不久就因为严重的肺结核而去世,有可能在佩格莱西去世的时候,他都不曾听过这部被后人备受推崇的杰作。



    佩格莱西的这首《圣母悼歌》最感人的地方在于他的素朴,情绪缓慢凝重而充满深情,歌曲的旋律有着明显的巴洛克时期声乐曲的特点,旋律富有装饰性,宽广悠扬,而作曲更是巴洛克音乐中典型的复调结构,精湛的对位,卡农等使得这部作品洋溢出浓浓的古典气息。全曲由咏叹调和重唱组成,风格有些类似音乐会咏叹调。而其中的第一首的暗含悲伤、第六首舒展凝重,第八首的快速激越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像。



    这张唱片是为了纪念佩格莱西诞生300而录制的。同时录制的还有佩格莱西的其他三部作品。即清唱剧《奥菲欧》、三幕宗教戏剧《达桂塔尼亚的归化》及清唱剧《这个计划》,这些都是音乐词典上难得一见的作品,所以从中我们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佩格莱西的音乐风格。而这张唱片的演绎者都是当今乐坛上炙手可热的名家。女高音安娜·涅特莱布柯,她的名字早已被歌剧迷烂熟于心,或许很多人熟悉她演唱的歌剧作品,而没有听过她演唱巴洛克宗教音乐,在这张唱片中,安娜为了诠释巴洛克作品特意调整了自己的嗓音,平缓细腻,相比对比强烈,具有戏剧化风格的歌剧来说,这种平静如水的演唱更见功力。意大利年轻的女中音玛丽安娜·皮左拉托,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笔者曾经看过她演唱的罗西尼的歌剧《唐克雷蒂》,因为时隔多年,已经没什么印像了。也难怪,当今年轻的歌手层出不穷,虽然优秀者不少,但真要像前辈如卡拉斯,泰巴尔迪等那样杰出的,看来还有待时日。指挥则是现在正走红的年轻指挥家帕帕诺,作为歌剧界诞生的新一代指挥家,帕帕诺正以强劲的势头引领着歌剧的未来,为了这次录音,帕帕诺特意聘请了巴洛克专家担任声部首席,使得演出变得更为完美,而正是因为帕帕诺的推荐,玛丽安娜·皮左拉托才能得以和安娜合作,其缘由正是两人的声部有着良好的平衡关系,这对诠释作品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质量的保证。



    另外,在这张专辑中,另外还附有一张排练现场花絮和演职人员采访的DVD作为附赠,这对于我们全方位的了解这张唱片的背景有帮助。

    ---------------------------------------

    佩格莱西《圣母悼歌》片段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T7-UMCy6YQ/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约瑟夫•卡雷加 :马耳他男高音

    帖子 由 欧南 2012-02-23, 20:05

    约瑟夫•卡雷加的名字似乎有些陌生,虽然以前听过一些,但并没有觉得声音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像乔纳斯•考夫曼那样音质沙哑很特别,过耳难忘;或者像胡安•迪亚戈•弗里兹那样,嗓音纤细悠扬的抒情小男高也很容易引起记忆。而卡雷加唯一让我有印象的地方是他是马耳他人,这是他身份一个比较有利的标志。好比是以前申花队球员谢晖在德国踢球的时候,德国人惊讶的觉得中国人还会踢球,他们应该是打乒乓球的。而这种陌生感恰好能助长别人的记忆。老实说,除了知道有一部电影《马耳他之鹰》之外,我对马耳他这个国度几乎一无所知,但现在的约瑟夫•卡雷加又让我加深了对马耳他的了解,可见名人对一个国家的知名度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当然,这也和自己不太关注有关。我性格懒散,并非热衷追星,有时拿到新的唱片也是听完就仍之一旁,除非直觉上有强烈吸引我的地方才会加以关注。当然,我这样说并非卡雷加不值一提。事实上他非常优秀,只是缺乏独特的声音魅力,不能一下子引起人们的关注。当然所谓的声音魅力也只有莫纳科、帕瓦罗蒂等少数人才能拥有,包括马里奥•兰扎那种比较野的音色都有着很明显的个性特征。

    卡雷加的声音非常柔美,和他看起来满脸大胡子和魁梧的个头仿佛不太相配,唱起来也有些中规中矩,细腻有余,***不足。他唱普契尼的《玛侬•列斯科》中的“我从没见过如此美人”,不及帕瓦罗蒂的那种摄人魂魄的,炽热的深情。唱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中“克莱恩札赫的传奇”,也不及多明戈那样短促有力,声音挺拔、节奏强劲。卡雷加的声音特点是松弛,音色非常漂亮柔美,但有时会给人以无力之感,这或许是他缺乏浑厚的音质有关,有时会觉得撑不起来,美却有些飘的感觉。唱抒情性的段落很美,但带有戏剧性的则缺少刚性和挺拔的感觉,说白了,不太过瘾。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喜欢他的人,或许更喜欢他细腻的处理,的确,卡雷加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细致的男高音,委婉动人。在威尔第的歌剧《假面舞会》中的唱段“如果我必须永远失去她”中,他的演唱柔美且感人肺腑,充满着男性温柔情感的一面。

    卡雷加生于78年,也是从业余喜欢开始走上声乐道路。但他的出道并不晚。20岁不到就在舞台上演出威尔第的歌剧《麦克白》,20岁荣获米兰卡鲁索比赛大奖,可谓年少得志。此后,卡雷加一直在比利时、加拿大、英国、德国、奥地利等地演出。剧目有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多尼采蒂的歌剧《唐•帕斯夸累》、威尔第的歌剧《弄臣》、贝利尼的歌剧《梦游女》等,声誉卓著,是当今比较活跃的男高音。

    卡雷加曾经出过几张个人专辑,曲目大多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男高音经典唱段。这张专辑是他2011年新发行的个人专辑,由马可•阿米利亚图指挥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伴奏,曲目同样是经典的歌剧咏叹调,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普契尼的“冰凉的小手”、“奇妙的和谐”、“星光灿烂”。博依托的《梅菲斯托费勒斯》中的“自原野归来”;古诺的歌剧《浮士德》中的“向你致意,圣洁而纯净的居所”。威尔第的《路易莎•米勒》中的“在平静星空下的夜里”等。曲目大多抒情为主,非常适合卡雷加的声音特点。
    ----------------------------------------------------------------
    卡雷加演唱多尼采蒂歌剧《爱的甘醇》——偷洒一滴泪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xMjYyODg0.html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天使之声——苔巴尔迪美声精选

    帖子 由 欧南 2012-03-15, 21:14

    用天使之声来形容意大利女高音雷纳塔•苔巴尔迪是最恰当不过了。这个以声音优美,表演细腻委婉著称伟大女高音和希腊女高音卡拉斯一起,代表了意大利美声的最高峰。而她们两人的演唱风格也恰如一枚镍币的两面,也有些类似中国京剧中的青衣和花旦的分别。而有意思的是,在苔巴尔迪和卡拉斯鼎盛时期的时候,歌剧迷们分成两派,一派力挺苔巴尔迪,而另一派则视卡拉斯为天下第一,为此两派粉丝还曾经争论不休,甚至大打出手,现在仍然是歌剧迷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可惜时过境迁,这样的胜景恐怕再也不会有了。

    如果说卡拉斯的演唱是张扬的***,集美艳奔放于一身的话,那么苔巴尔迪的演唱恰似一株优雅的百合,含蓄,细腻,不张扬,她征服你的是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柔情,而苔巴尔迪声音的美是卡拉斯所不及的,我第一次被苔巴尔迪所吸引的便是她演唱的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里最著名的唱段“我亲爱的爸爸“,那还是在20多年前,我至今都能回忆起当时的那种狂热的激动,且一直到现在,都觉得没有人比苔巴尔迪唱的更好,她的那种收放自如的松弛,那种沁人心脾的甘美,已是绝唱。除此以外,她还是我第一个喜欢的歌剧名伶,在用磁带听音乐的年代,她的一盒带子几乎被我听烂。

    苔巴尔迪的生平不用多介绍了,像她这样的声乐大家早已被歌剧迷烂熟于心。或许对于初级歌剧发烧友来说,选择苔巴尔迪作为入门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你不但能从她的声音里感受到正统意大利美声的技巧,更能感受到苔巴尔迪声音的美。

    其实早在20年前,Decca 公司就曾经出版过2张一套的苔巴尔迪精选集,当时这套唱片和帕瓦罗蒂的一套精选一样,都是抢手货,供不应求。我当时买过一套,至今放在书架显眼的地方,不时地拿出来听。

    2004年11月19日苔巴尔迪与世长辞,徒留世人无限的怀念与感伤。本辑是她过世五年后的纪念专辑。透过录音,我们彷佛回到了那个声乐的黄金时期。Decca 公司更为喜爱苔巴尔迪的乐迷们特别设计了厚达68页的手册,比20年前出版的哪一套彩页多出了一倍,详细介绍她在Decca 唱片公司所留下的完整录音。除了图片外,更附上每份录音详细的演唱阵容、演出人员、乐团、制作人、录音师以及LP唱片及首版CD的编号。其中著名的有苔巴尔迪演出的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蝴蝶夫人》、《曼侬•列斯科》;威尔第的《阿依达》、《奥赛罗》、《唐•卡洛》等精美的照片,可以说是一套比较详细的了解苔巴尔迪演唱风格及演出资料的唱片集,值得收藏。

    在歌曲方面,在本专辑中,收录了苔巴尔迪自1949年到1968年间活跃于舞台角色中的重要唱段。录音包含普契尼著名的歌剧《贾尼•斯基基》、《托斯卡》、《外套》、《西部女郎》、《杜兰朵公主》、《蝴蝶夫人》以及《波西米亚人》等脍炙人口的女高音咏叹调。这些作品都是苔巴尔迪在舞台上极力推崇的写实主义歌剧,也是她的代表角色。其它如威尔第的《阿依达》、《游吟诗人》、《茶花女》、《命运之力》、《奥赛罗》、《唐•卡罗》等剧目的著名唱段,和20年前出版的哪一套相比,曲目略有调整,但相差不大,如果当年没有买到的话,那么这套新出版的唱片正好可以弥补缺憾。

    -----------------------------------------------------------------------
    苔巴尔迪和瑞典男高音比约林唱的普契尼《波希米亚人》第一幕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2ypEA8kMdI/
    avatar
    欧南


    帖子数 : 248
    注册日期 : 11-04-26

    碟评——陆续添加 Empty 歌剧英雄和女神

    帖子 由 欧南 2012-04-27, 20:16

    不知什么原因,最近拿到的Decca公司有好几张是双张的歌剧选曲唱片,如《首席歌剧女伶》、《歌剧之最》等。而这张《歌剧英雄和女神》的唱片也是双张的选集,一下子竟不知如何去写,因为选集大多大同小异,且可以肯定,都是极为优秀,极为经典的唱段,而喜欢歌剧的人购买它也是不言而喻的。我私下揣测,大量的出版歌剧选曲,或许也是一种增加销量,吸引听众的无奈之举。这些年由于网络的冲击,唱片销售的大幅度滑坡也是不言而喻的。崔健在一首歌中曾经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确,唱片自诞生至今不过百来年时间,它曾经是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也是利润最可观的行业之一。除了Decca,DG,EMI等老牌唱片公司不说,发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古典唱片公司新军拿索斯公司,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跻身于世界十大古典唱片公司之一。在当时,拿索斯可谓是个奇迹,它在营销上的成功,曾经是各种小型唱片公司奋斗的目标和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仅仅几年功夫,沧海变桑田,如今的拿索斯公司估计再也难以“雄起”。如果说;发展是硬道理的话,那么它的代价是酸涩的。从大的方面说,是高楼群起,土地消失,湖泊干涸。从小的方面说,如像我那样曾经在唱片行业呆过的“小巫师”,也只能鸟尽弓藏,卸甲归田,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勾当。而如今人心情的浮躁其实和发展的太快有关,尤其是上了一定的年纪,常常有无所适从的茫然。

    好在古典音乐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我相信随着时代飞速的发展,它反而会更受人喜爱,这是压力之下的叛逆,反弹。当你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以后,在唱机上放上一张歌剧精选,放大音量的话,我相信你会感到一阵如春风扑面般的惬意,这是一种久违了的人性的声音,***、优美、华丽动人。歌剧的迷人是无需我多介绍的,如果缺少听整部歌剧的时间,那么那些精选集就是你的首选。

    我们来说说这张唱片吧。所谓的歌剧英雄和女神其实就是男女声各一张唱片,分别收录了15首歌剧咏叹调,包括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次女高音等等。像荤素搭配一样,面面俱到,什么都包括了。我们先来看看男声的曲目,对熟悉的人来说,基本上都耳熟能详。如胡安•迪亚戈•佛瑞兹演唱的“偷洒一滴泪”、“格拉纳达”;多明戈演唱的“花之歌”、“你是我心中的星光”;考夫曼演唱的“冰凉的小手”;卡雷拉斯演唱的“星光灿烂”;卡雷加演唱的“女人善变”;男中音则有特菲儿演唱的“啊!完美的人”;埃温•施洛特演唱的“不要再去做情郎”。这些都是常见的歌剧经典唱段,而演唱家就更不用介绍了,如果连这些名字都不熟悉,那么只能说明你还没入门,赶紧补课吧!

    女声演唱的唱段包括弗莱明演唱的“我亲爱的爸爸”,“月亮颂”;丹尼尔•迪•妮丝演唱“无尽的喜悦”;安吉拉•乔治乌演唱的“伊甸园”,“安静,安静,我亲爱的宝贝”;卡巴耶演唱的“为艺术,为爱情”,“你听我说”;安娜.涅特莱布柯演唱的“鲜艳的花儿”和次女高音巴托丽演唱的“圣洁的女神”、“愿神保我平安”和包罗丁娜演唱的“我的心向你的话语敞开”等等,这些曲目和演唱家正好和男声的匹配,门当户对,相得益彰。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这就是顶尖唱片公司的优势,如果是缺乏实力的小唱片公司,你或许能听到这些优美的咏叹调,但决不可能听到这么多世界一流的声乐家汇集在一张唱片中。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同样面临困境的时候,大公司丰厚的储备也能使它们屹立不败。
    -----------------------------
    巴托丽演唱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让我痛哭吧”http://video.sina.com.cn/v/b/16207487-1237196564.html

      目前的日期/时间是2024-11-25,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