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最新主题

» 范子烨:中古時代的喉音藝術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6-05-15, 20:57 由 游魂

»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空我道旨要)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5-06-11, 18:19 由 游魂

» 以茶送走的一天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5-06-11, 18:05 由 游魂

» 较量:中国和日本的第一首白话诗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5-06-09, 10:55 由 游魂

» 即兴《无题之诗》(朵渔诗集《最后的黑暗》悦读中。。。)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4-02-27, 00:11 由 君临

» 我的宇宙观:创一新字,代替老子的道,成就我今生的修行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12-19, 00:37 由 君临

» 四滴茶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12-19, 00:33 由 君临

» 女史(二十六):茅司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12-07, 13:11 由 雨雨1980

» 一首好诗的凄美传说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12-07, 13:05 由 雨雨1980

» 逍遥谷游心录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12-05, 14:11 由 君临

» 随身卷子(乙本)1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10-31, 22:56 由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10-31, 22:53 由 杨典

» 薛仁明: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09-27, 19:30 由 薛仁明

» 新书《随身卷子:百衲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出版、目录、序言与预售地址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09-14, 14:54 由 杨典

» 单鹄寡凫——汉人刘歆与宋人虞汝明对琴史的误读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09-14, 02:45 由 欧南

» 展览馆不会空空的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09-12, 21:46 由 克文

» 十三首摇荡心目的微型诗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09-06, 23:28 由 君临

» 《知觉》2013年8月刊总第23期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2013-08-01, 15:25 由 酸枣小孩

水墨习作一张

2013-06-15, 00:31 由 杨典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

附件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Attachment1111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138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花磎迹见泷行书《前赤壁赋》

2013-04-01, 13:09 由 杨典

图:藏花

附件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Attachment书法 00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8 Kb) 下载0次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Attachment书法 002.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3 Kb) 下载0次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Attachment书法 003.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56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银阁寺及其门前枯山水

2013-01-24, 11:48 由 杨典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

附件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Attachment银阁寺1.jpg
您无权下载这里的附件。
(85 Kb) 下载0次
[ 完整阅读 ]

+2
杨典
薛仁明
6 posters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avatar
    薛仁明


    帖子数 : 20
    注册日期 : 11-03-16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帖子 由 薛仁明 2012-01-06, 11:29

    楊典、陳均諸兄久未問訊,甚歉;來春或可再會。茲張貼新文一篇,權代問候之意。









    前阵子,我到台北书院讲座。书院今秋成立,座落于台北市市定古迹中山堂三楼。书院强调立命之学,除了儒释道三家并举,尤其着重道艺交参。目前除了儒释道这根本学问外,也开设〈中国文人画〉、〈中国诗学〉,以及〈书艺中的生命意味〉等课程,此外,另有花艺与茶艺之实作课程,并不时举行雅集。雅集强调六根互通,以「忘乐小集」为主体,让听觉之器乐、或兼有视觉之戏曲,与书画,与各种品性的茶相互对应,名曰,「茶与乐的对话」。



    台北书院的空间疏朗,讲堂极佳;在讲堂授课,才开口,便觉神清气爽;两个小时过后,还依然神清气爽。书院另设茶坊,同样清雅简静,气场甚好;据云,可以久坐不累。整个书院空间,除了气定神闲之外,另有一份文化积淀之大气。



    讲座当天,我谈孔子。特别提起,「礼」不只是形式规范,更是万民不自知之修行法门。讲罢,有听者请闻「礼乐」之「乐」字。我笑答,「乐」字难言。



    论语全书,孔子言必称「礼乐」;孔子的政治,是「礼乐」政治;孔子的教育,其实也是「礼乐」二字。但是,宋儒之后,读书人渐渐不知「乐」;这不知「乐」,后来越演越烈,如今更甚;不信,你且听听学者专家言「乐」,恐怕,只会越听越胡涂。正因与「乐」渐行渐远,读书人的性情,遂日失其正;民族之气运,遂逐年陵夷。



    「礼乐」分而言之,「礼」是形式,「乐」是性情;「礼」是色,「乐」是空。「乐」,遍在于中国文明之一切造形,当然不只是音乐。



    「乐」,一是悦乐之情,二是兴发之气。首先,不能有苦相,不能一脸紧绷;是论语首篇强调的「不亦悦乎」,是心生悦乐;故曰,「乐」者乐也。其次,不能有纠结,不能满脸浊气;是乐记所说的「乐着大始」,神清气爽,时时归零,彷佛有个天地之始;因此,「乐」者兴也。



    现今两岸,均离此甚远。大陆的主流读书人,承宋儒遗绪,太过严肃,极度紧绷;谈事论理,动辄慷慨激昂,气愤难平;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却总缺少了那冲和之气,故难有悦乐。至于台湾,上承晚明文人,旁及小资情调;因此,宴安放逸,美食玩乐,早已大行其道;另则耽溺情欲,穷究人性幽微,也都蔚然成风。最终的结果,常常是玩物丧志,难掩苍白;他们的生命深处,多有一股沉沉暮气。



    「乐」是没有暮气。中国的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丝竹最容易感人心腑,也最日常;但若论特色,则在钟鼓。尤其是钟,乃国之重器;但凡仪式大典,必不可少。钟唯一音,讲究那一音之深宏悠远。佛教中国化之后,多纳礼乐文明之精髓;百年以来,神州大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礼既崩,乐更坏,唯有那佛寺,尚多少可见典型。现今,有时我清晨四点多起身,都会闻得远处佛寺之钟声;听那钟声,平正和穆,又最清扬,满是朝气。中国古代,从朝廷宫城,到大小县城,乃至于山林深处之出家佛寺,都是天刚拂晓,便钟声清扬;即使贵如天子,也需清晨五点,便准时上朝。于是,我才明白,中国的礼乐文明,首先,就是要有这清扬朝气。



    当代的许多音乐,却是不然。那音乐情绪满布,欲望高涨,可让人亢奋,可供人发泄,却很难令人悦乐,更无法使人兴起。纵使喧哗热闹,却掩不住空虚疲惫,最后,反落得一身暮气。那是徒有声响,可惜无「乐」。



    中国最好的事物,都必定是「乐」。论语曾点言志,「风乎舞雩,咏而归,既是咏诗,又一路有歌声,这当然是「乐」。此外,孔门怡怡熙熙的和穆之气,对应着暮春三月的莺飞草长,对应着万物和畅的欣欣生气,才更是天地之大「乐」。乐记有言,「乐者,天地之和也」,中国诗歌之所以多山水田园,中国文人画之所以山水无尽,其实,都着眼于这天地之和,更聚焦于这天地之大「乐」。「乐」,乃中国文明之核心。



    若论诗歌,除了陶渊明与王摩诘那平淡和畅的田园山水之外,传唱更深更广者,另有李白的逸兴遄飞。李白游于天上人间,行遍名山大川,其泱泱浩浩的一派兴发,最是盛唐气象,更是「乐」之极致。李白之后,则有苏轼;苏诗近散文,诗家或不以为贵;但是,苏轼之文章诗词,都最得「乐」之极意。尤其其人,自罹祸遇贬以来,日益冲淡,日益平和,还日益兴致盎然。这兴致盎然,使得他看人看事,俱生好意;走东走西,处处好玩。不知者,还以为他春风得意,四处闲游;岂知他一路贬官,其实一身忧患!孔子云,「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苏轼这不忘其忧、不改其乐,才是真正生命之大「乐」。



    「乐」是自性光明徧照世界,是即使忧患困厄,也能万象历然,皆成其好。中国文明有此「乐」字,一次次历灾度险,千劫如花。眼下,中国文明初初再造,「乐」这根本核心,便不可不留意。本来,中国文明之一切造形,皆可有「乐」意;举凡音乐、诗歌、书法、绘画,乃至于寻常生活之茶事、花艺,都可俱现中国文明之真性情。而今,尽管台北书院强调立命之学,并不特别标举「礼乐」二字;然而,大化本无形,正当书院一派气定神闲地道艺交参之时,那里的神清气爽,那儿的疏朗大气,其实,早已踏出文化重建之第一步,更***了久违的那个「乐」字。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2-01-05/121666.html
    杨典
    杨典
    Admin


    帖子数 : 1579
    注册日期 : 11-03-14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 回复: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帖子 由 杨典 2012-01-06, 16:55

    礼是制度,乐是文化。礼是行为规范,乐是心灵归宿。

    拜读薛兄好文,好久不见了。

    期待年后一聚。一直还等着你编的书信集呢。
    avatar
    薛仁明


    帖子数 : 20
    注册日期 : 11-03-16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 回复: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帖子 由 薛仁明 2012-01-08, 19:08

    因心經隨喜出版延宕,少了這筆版稅收入,遂影響了購書與寄書之經費,故可能尚需稍待。
    陈均
    陈均


    帖子数 : 251
    注册日期 : 11-03-15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 回复: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帖子 由 陈均 2012-01-09, 00:38

    问好仁明兄!台北书院引出此文,亦相配也。
    avatar
    梅兰芳


    帖子数 : 41
    注册日期 : 11-03-30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 回复: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帖子 由 梅兰芳 2012-01-10, 16:59

    薛先生,大陆有很多流派。泱泱大国,千姿百态,对错好坏激进保守退步进步,都是三十年河东河西的事,这就像一篮里的蟹,都想自由地爬到篮外,篮外是个什么,再说再爬都不迟,反正自己有八只脚,脚脚生在自己身上。礼乐文明,个人感觉,就是种田。得诚心诚意地用礼的形式,心向往之,即乐。乐,是归宿,也是彼岸,是幸福,也是希望;是光明的前途,也可是曲径通幽处;有无边的气象,也可是幽微的感触;是芸芸众生,也可自成天地。
    海客
    海客


    帖子数 : 105
    注册日期 : 11-03-23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 回复

    帖子 由 海客 2012-01-11, 14:23

    台湾作家说话普遍比较有骨感,比如余光中、龙应台等等,大概是得其宽松的未遭受大破坏的文化环境的地气和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文化底气。

    大陆此类作家也有不少,但是我感觉:不普遍。

    羡慕中,,,,,,
    avatar
    梅兰芳


    帖子数 : 41
    注册日期 : 11-03-30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 回复: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帖子 由 梅兰芳 2012-01-11, 16:29

    海客,文化的底气与地气,是人和地。你理解的并不是,只是人和地开枝散叶的东西。台湾,等蒋介石带去的中华文脉一断,这块地,维系中国文化的,可能也就是个,本质原始的认祖归宗了。台湾土民,什么水扁、英文、秀莲、菊什么的哪个不是中国农民取出来的名字。他们就是帮中国农民,踌躇满志地坚固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国的天下跟他们似乎已经毫无关系。蒋介石进台湾,就像大人家住进了小小的穷乡僻壤,就靠这点地、人活着,却又为这点地、人所累,接过蒋介石衣钵的政客们,没道理,一蟹会比一蟹强。台湾的天下梦,是中华文脉们坚守着,只不过守在空中楼阁罢了。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总要丢下一些东西的,才能向前流的。你说的,可能说的就是“礼失求诸野”的礼。我理解,这种礼,也只是一种形式罢了。内在一定在历史潮流中,在不停地向前流。
    疏约
    疏约


    帖子数 : 132
    注册日期 : 11-03-29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 回复: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帖子 由 疏约 2012-01-13, 13:45

    中国学术是建立在经与子两部上的文化,很多香港台湾的同道其实这两部是十分孱弱的,所谓的著书立作所谈内地不足者,如此泛泛。读过好书,未读妙书,见过好人,未见妙人。而已。
    海客
    海客


    帖子数 : 105
    注册日期 : 11-03-23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Empty 回复: 我在時代周報的第三篇專欄:“樂”

    帖子 由 海客 2012-01-15, 02:11

    梅兰芳 写道:海客,文化的底气与地气,是人和地。你理解的并不是,只是人和地开枝散叶的东西。台湾,等蒋介石带去的中华文脉一断,这块地,维系中国文化的,可能也就是个,本质原始的认祖归宗了。台湾土民,什么水扁、英文、秀莲、菊什么的哪个不是中国农民取出来的名字。他们就是帮中国农民,踌躇满志地坚固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国的天下跟他们似乎已经毫无关系。蒋介石进台湾,就像大人家住进了小小的穷乡僻壤,就靠这点地、人活着,却又为这点地、人所累,接过蒋介石衣钵的政客们,没道理,一蟹会比一蟹强。台湾的天下梦,是中华文脉们坚守着,只不过守在空中楼阁罢了。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总要丢下一些东西的,才能向前流的。你说的,可能说的就是“礼失求诸野”的礼。我理解,这种礼,也只是一种形式罢了。内在一定在历史潮流中,在不停地向前流。

    谢谢交流指点Smile

      目前的日期/时间是2024-05-20, 08:14